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琨  钟继超 《学理论》2014,(5):73-74
当代社会,有些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些青少年污言秽语、打架斗殴、勒索财物、侮辱甚至辱骂他人、小团体或小帮派盛行、强势学生排挤和欺凌弱势学生等。有些行为凌驾于社会习俗的约束之上,社会很少能对其施行法律约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其他角度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以减少校园攻击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策略如下:培养个体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绪控制辅导;从多种途径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视角,探讨"闲散"青少年社会生态资产对其抗逆力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444位"闲散"青少年的有效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家庭、朋辈和社区生态子系统的社会生态资产与青少年的抗逆力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使用分层多元回归发现,社会生态资产对青少年的抗逆力的"个人能力"和"接纳自我和生活"两个维度都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对"闲散"青少年的服务,除了针对其个人因素开展干预以外,还应设计出针对青少年社会生态资产的服务来促进"闲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一项调查数据,研究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在"积极社会情绪-消极社会情绪"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情绪特征状况,通过建立序次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效应。研究表明: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受到经济水平、婚姻家庭、劳动状况、社会感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越高、社会感知越良好的青年流动女性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情绪;较高的劳动强度及进入婚姻家庭则易使青年流动女性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整体而言,北京地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并未完全呈现消极状态,但需持续关注其积极与消极社会情绪并存的复杂社会心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破坏性领导对员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组织中的负面行为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在国内,相关研究极少。文章对219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首先修订了破坏性领导和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测量工具,然后探讨破坏性领导对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破坏性领导对组织越轨和人际越轨都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所修订的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现代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是现代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学湖、同性恋、朋克、吸毒、婚前性行为、暴力及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都为现代社会所关注,并且一般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或者社会病态。应该指出的是,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著作中,并没有把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加以区别,而是笼统地称为“越轨”(参见W·巴克《社会心理学》1977年,井上惠美子《现代社会心理学》)。我们以下的分析将会说明,将现代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政府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稳 《学理论》2010,(23):95-96
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时期,因而导致了社会越轨行为的日益增多,进而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政府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主要从社会越轨行为的三个不同内容:积极社会越轨、中性社会越轨和消极社会越轨进行有效的控制。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手段包括:科学的分析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立科学的法律规范这三种手段。通过对社会越轨的有效控制营造社会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陈秀红 《学理论》2009,(21):71-72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对上海市阳光中心针对网瘾青少年基于资源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总结出社工在与社会资源联接的过程中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即来自青少年自身、朋辈群体、家庭、政府部门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笔者概括出了政府推动、社工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蒲俊杰  陈若妍 《青年研究》2023,(5):33-44+95
逆向读研的“985”高校学生在择校和读研阶段面临各方面压力,社交媒体可以为其宣泄负面情绪、寻求陪伴认同、获取学习资源等提供支持。基于对21位逆向读研的“985”高校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其压力类型及社会支持寻求行为。研究发现,逆向读研的“985”高校学生主要面临社交压力、认知压力、资源压力和发展压力,且这些压力产生“叠加效应”;在某些情形下,传统社会支持具有局限性,他们转而通过社交媒体向弱关系对象寻求社会支持。分析逆向读研的“985”高校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寻求社会支持的状况,有助于提升该群体的学校适应能力,促进传统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研究家庭贫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家庭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贫困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贫困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家庭贫困降低了亲子沟通频率、破坏了父母间关系、削弱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进而增加了中学生的负面情绪。研究结论有助于发现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及风险,辨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便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一种生活方式,知识分子也是这样。近几年,我们在充分发挥和调动知识分了积极性、创造性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通过知识分子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方面,透过其本体进行深层研究太少。这当中,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特征就是一个被忽略的方面。其实,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创造造活动、成才实践都产生着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研究剖析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特征并掌握其负面因素,对于我们有的放矢的做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修订版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本文研究了大学生网瘾以及性别、个人情绪适应与心理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网瘾的重要负向因素,其直接效应不受性别调节;个人情绪适应对网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其对心理资本与网瘾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个人情绪适应的中介效应在两个阶段均受到性别的调节。就心理资本与网瘾的关系而言,相对于女生,在男生中这种间接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发现有助于阐明心理资本作用于网瘾的具体机制及在这种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琳 《求知》2000,(1):12-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日渐显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情绪。分析、把握和化解社会的负面情绪,对促进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此期间,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为:自我意识强,利他动机弱;竞争意识强,合作心理弱;叛逆心理强,情绪管理弱。这些心理特点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道德素质低下,从而引发了很多的社会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感恩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把青少年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4.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凯 《学理论》2010,(12):79-80
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莹  叶程成 《学理论》2014,(3):80-82
师范生作为国家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下一代教育的质量。他们所能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越强,就越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的事业中,而随着社会的复杂程度加深,师范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屡屡发生各类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恶性事件,因此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此前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专门针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论述却鲜少。  相似文献   

16.
不良社会心态的出现与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平等的待遇,以及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甚至是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紧密相关.不良社会心态既损害公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如何改变现有社会上负面情绪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如何提高自身认知,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0)
自伤行为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进行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为对象,调查研究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横向和纵向调查数据,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大学新生不良适应行为影响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子女进入成年初显期后,父母教养方式仍对其不良适应行为存在影响,但影响效应值呈减弱趋势;相较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不良适应行为的负向影响的减弱,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正向影响效应减弱趋势更明显;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塑造子女价值观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校时和后续的不良适应行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降低其不良适应行为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22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访谈,探讨了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特点以及该环境对同伴群体社会化的意义。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主要是群体活动;社会微环境是青少年调节情绪、形成和表现同伴群体文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微环境能够给青少年同伴群体提供自由平等的气氛。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