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4,(20):18-19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为广西,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明。海上丝绸之路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郑和下西洋更是谱写了中国海外交往的美好篇章。公元1405~1433年,郑和7次率领船队,输出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农具、茶叶等产品,也输出"和为贵"的中华文明。郑和至今仍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广泛尊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推动东西方友好交往,促进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2.
韩胜宝 《侨园》2004,(3):28-29
2005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诸国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十五世纪初,也就是中国的明代,中国进入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人物——郑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正在人民网福建频道举办的"国家战略福建机遇"——问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专题会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闽商研究中心主任、博导王日根教授提出书面发言。他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具有五大优势。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人群是闽商。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数代闽商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结晶。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行为,还是零星的民间航海行动,处处活跃着闽商、闽人的身影。郑和七下西洋,船队中的主要人物是福建人,如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航海业在元代曾有过相当的繁荣,出现过汪大渊这样杰出的航海家。但由于元末的战乱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航海活动又一度沉寂下来。到了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时,海上丝绸之路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出现了一位将毕生贡献于航海事业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这场发生在十五世纪初的航海盛事,以其规模之庞大、航迹之广远而称雄于古,蜚  相似文献   

5.
杨熺 《瞭望》1984,(46)
中国的航海业,在公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以郑和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为标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或者因为瓷器也已成了海外贸易的大宗,而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在这段历史时期,有一件历史事实值得补叙一笔: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十四一七——一四一九)时,他的船队曾沿着非洲东岸向南探索,到达过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一带,而其先遣船已绕到非洲南端的大西洋海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一四一五),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也派了船队沿着非洲西岸向南探寻。可惜他们都没有绕过好望角。若不是他们中途返航,这两支船队终将相遇于  相似文献   

6.
正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1.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在先秦至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亚欧输出丝绸,输入香料和珠宝的商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输出陶瓷和茶叶,输入象牙、香料的商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输出中国瓷器、茶叶、五金,输入白银、香料的商路。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秦代的航海,开拓了东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两汉与两晋便开辟了西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漫长的航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许多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虽然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海上“丝绸之路”确已开辟,而且为中西交通的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准备了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中国远洋航行的初创时期。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峰会。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对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及相关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政治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9)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设计。民意是影响战略推行的关键因素,但在东南亚地区为倡议获取民意存在诸多阻碍。从东南亚华侨华人视角出发,根据东南亚华侨华人本身的特质和现实发展这两个维度,探析东南亚华侨华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民意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1 200度以上窑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元代的丝绸之路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孜孜不倦的开疆扩土,以及对中西交往的包容态度,使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几乎成为蒙古帝国的内部交通路线,而迎来了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度繁荣时期。以元代青花瓷器以及作为其外销重要载体的丝绸之路这两个相关联的名词为视角,以此来试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民族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特点与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开拓于陆上,又发展于海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兴起是东西方先民互为推动、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起各国舆论和专家学者的热议。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岸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联系,同时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理解、缓解分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悠久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两千多年前,可分三大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  相似文献   

13.
林晰 《瞭望》1990,(28)
今年7月11日,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5周年纪念日。十五世纪初,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航行在波涛浩渺的印度洋上——这雄伟的场面,真令华夏子孙思之神旺。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船队规  相似文献   

14.
正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东方学家李希霍芬在巨著《中国》首卷中,首次将"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从此这一概念广为传播。近百年来,经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不懈的努力,"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独立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接受。不同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南海起航线和东海起航线两条干线,它穿过东  相似文献   

15.
罗艺琳 《学理论》2015,(6):120-121
东南亚位于中国南端,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是东亚与世界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堪称"海上十字路口"。然而,曾经繁盛一时的十字路口却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沦为一些世人眼里的"蛮荒之地",社会经济水平远不如当时地中海附近的欧洲。安东尼·瑞德的这部著作为我们复原了贸易时代的历史,记录东南亚辉煌时刻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6.
本从海上扩张、海上贸易、海运漕粮三个方面,对元代航海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元代航海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组织能力及船队规模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隆重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发出的是绍述郑和辉煌,豪迈踏上海洋强国征程的盛世强音。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规模之大,地域之广,规格之高,均集一时之盛。一次600年前的远洋航行,在当代中国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而此前的2004年,恰逢中法马江  相似文献   

18.
正一、航运外交的法治合作基础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8,(12)
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路"的地理学概念,而且是文化和文明的概念。"丝绸之路"是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东方与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识、沟通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上内容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首先而且主要的,是物质文化的交流。这是整个文化交流的最初的方面、基本的方面。在各民族的接触中,首先容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正在全面升级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成为今后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而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动脉与桥梁。随着中国步入海陆复合型发展道路,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新的意义。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跨越时空的和平纽带自汉代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以中国古都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千百年来成为连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频繁地进行和平的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