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北京地区参加某辅导班的中产阶层家庭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发现,中产阶层家庭在市场化教养实践中一方面强调素质教育与"愉快式"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加码学习的难度与强度,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分数。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彻底、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公共照料服务私人化以及同阶层教养文化影响共同作用之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参加市场化教育成为中产阶层家庭维护阶层优势,进行阶层再生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的城市社区、家庭、成人及儿童数据库信息,构建优势邻里指数,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邻里结构性优势集聚对青少年儿童学业成就的效应。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社区中,控制家庭背景与学校效应后,邻里优势集聚对少儿学业成就的促进作用依然存在;社区邻里优势集聚程度越高,居住其中的青少年儿童阅读和数学得分越高。这些发现支持了社区邻里有用论,揭示了邻里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城乡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有很强的相关性;城乡间家庭资本存在的较大差距是形成城乡家庭子女学业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学生干部身份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治理与再分配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尽管体现了制度转型的结构分割,却极少被社会不平等研究所关注。通过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普遍主义成为学生干部身份获得的主导机制;父代职业优势的实际效应相对微弱,阶层再生产机制整体上并不占主导地位。不过,城镇家庭大学生相对于农村家庭大学生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高校组织体系对后者的发展有所排斥。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4)
西方公民教育具有双重性,以"公民教育"为名,实以资本为前提,为处于领导阶层的、真正享有公民权利的精英阶层服务,多数普通大众只是被动地参与政治生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分阶层,为所有的青少年提供思想教育,按照"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完全跟随西方公民教育的步伐,否则会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瓦解。这种独特性,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与民族传统文化。其他的途径都是要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8.
关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对城市资源分配规则作用的一个经典命题是: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扩大自致能力以及减弱先赋因素对个体资源获得影响的过程。基于中国城市青年户住房产权获得的分析,结果发现:"双重转型"确实强化了青年自致能力与住房产权获得之间的关系,有较高教育文凭及专业技能的青年更可能拥有住房产权;"双重转型"减弱了制度层面先赋因素但却强化了家庭层面先赋因素对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80后"比"80前"青年因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这种家庭先赋因素更可能有优势地获得住房,但不可能因单位这种制度性先赋因素而更有优势地获得住房。自致能力与先赋因素对资源获得的影响力在"双重转型"背景下并不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可能同时强化。  相似文献   

9.
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上海城镇居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本是家庭背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中介变量。对上海城镇居民的经验研究发现:在子女初中以上教育获得中,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的影响同时存在;低教育背景家庭借助文化活动参与实现了文化流动,高教育背景家庭通过家庭文化氛围实现了文化再生产;那些低收入家庭通过文化活动参与和家庭文化氛围实现着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14所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毕业生在家庭之外所认识的人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就业质量有着广泛的积极的作用;家庭地位有助于毕业生在热门城市找到工作并解决这些城市的户口;强关系更有利于毕业生找到一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意义且个人满意度更高的工作,而弱关系则更有助于毕业生在热门城市就业;帮助者地位越高越有助于毕业生在所谓的"好单位"找到工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强弱关系各有其优势,强关系有利于突破规则而为求职者提供实质帮助,弱关系则有利于延长资源链条。社会资源理论得到普遍的支持,但发现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往往是间接性的和联合性的,社会资本对就业存在"跷跷板"效应。雇主动机理论获得部分支持,员工推荐求职者有可能为了雇主利益而忽视求职者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家庭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一种嵌入在家庭关系中的先赋性资源,它在青年非农就业中的作用可区分为推动和促进两种机制。本文使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青年的家庭资本对其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统计结果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行为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无明显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对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最后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发现的启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宋红英  张永国 《学理论》2011,(1):293-294
通过问卷、实地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对西藏自治区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西藏小学生学业负担在不同方面呈现出地区、民族、校际、年级及就读方式差异,其中竞争、作业量、课业任务难、课外补习班、民族教育文化负担和学科内容的增多是造成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大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重点研究了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城市居民的教育机会获得状况变迁,以及教育对职业获得与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与个体属性特征对教育机会获得具有持续性的正向影响,其中父代教育水平、性别与地域因素的时代影响效应最为显著;教育对向上职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其时代效应存在差异,中等或大专学历对进入精英职业影响的时代效应逐渐减弱,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影响效应则日趋增强;最后,教育水平对精英阶层自身地位的稳固及其阶层间的内部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优质教育获得已经成为精英阶层实现社会地位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心是人们基于现实认知的未来预期,包括个体事项信心与社会事项信心两个层面。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城市青年对未来五年的社会信心预期较高,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城市青年"个体事项信心"的决定机制包括"阶层地位"、"社会资本"和"相对剥夺体验"三重因素。较高的阶层地位、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是获得较高"个体事项信心"的基础。但对于"社会事项信心"而言,客观阶层地位的效应不再显著,社会资本只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才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超社会资本"和"强社会资本"是考察教育影响社会分层过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超社会资本"是建立在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全面占有的基础之上的,超越法律和制度许可范围的,能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人情面子("情面")之上的社会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难以名状,同时又很有约束力。在"超/强社会资本"的作用下,教育对社会分层产生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教育公平受到极大的破坏。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就是在教育的起点、过程、终点等各个环节清除强社会资本尤其是超社会资本的不良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实行教育补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建立中国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法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法律诊所教学方法由于其特有的优势,更有利于法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引进美国经验的同时,必须重视美国背景与中国环境之间的基本差异,兼顾法律诊所教育的移植与创新,法律诊所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普及、推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取质性研究的分析路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二代的代际流动图景及其背后逻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二代代际流动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选择离开抚顺的矿二代大多实现了阶层向上流动,而留在抚顺的矿二代则大多未能实现阶层向上流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二代的流动决策显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复杂性。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主要机制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情境性"。同时矿二代的流动决策还受制于对流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个性特征、包括父母期待和健康状况在内的家庭因素、社会资本、高等教育就学地等理性化因素与情境性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外培养已成为与课内培养同等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双轨并行"的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如下: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置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的师资力量;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课内课外并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富晓星  吴雅宁 《青年研究》2023,(2):72-81+96
购买文旅住房是城市新中产青年新兴的消费方式。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生活风格空间”概念,对购买某文旅住房项目A社区的北京新中产青年进行考察,发现他们通过崇尚文化景观、生产文化产品、营造公共文明空间三个维度,打造独特的生活风格空间,生产性情化文化资本,以寻求更具优势的阶层地位。基于日常居住体验,新中产青年形成带有阶层标识的新的消费模式。研究可为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趋势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