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个体性”是指人类个体既作为生物机体又作为社会机体的特殊属性。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把具体人类的生物和社会整体叫做“个体性”。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重要论断:“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于人的“自然关系”,早在我国古籍《礼记·礼运》和《孟子·告子上》中,古人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并归结为“食色,性也。”在人的“个体性”中,生物机体所表现出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一般具有“趋我性、“趋逸性”、“趋惰性”特点,这种特点对于“个体性”青年生物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适用的。而在人的社会关系中,青年“个体性”则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格习惯等是一股强大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2.
舒湮 《瞭望》1988,(48)
近年来,学术界有人给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辩护,说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论者引据朱熹对宋孝宗大谈“存理灭欲”,触犯天颜以致罢官,证明理欲之说首先在制止皇帝的纵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主张基于现实的人去认知人性。他从进化论和功利主义的角度以求存、私、欲等为不可免的自然人性而给予肯定,但认为在群体生活中要对其进行一定转化和分限。同时,人性中还有超越自然之性的内容,即人的自由性和道德性,梁启超将二者结合为真我(良知)的自由。人性的自然之维与超越之维存在一定张力,使现实人性具有可塑性。梁启超试图采用教育手段,通过自然之性的转化分限和超越之性的生成发用去引导现实人性。  相似文献   

4.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国的亚圣早就讲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肯定了人的这种欲求的合理性,但是千年而下,“性”在中国却很难步入科学的殿堂。近年来,人们开始懂得,性,无论作为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或是一种社会现象,都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应当分层次地向社会普及。性神秘、性蒙昧,已经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麻烦。因此,性科学、性医学和性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好事。本刊组织这一组专题报道,介绍这方面的进展情况,目的在于引起社会对这方面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以利其健康地发展。 应当指出,科学地进行性研究、性教育,同那种宣扬性挑逗、性刺激、性暴力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科学地看待性问题,培养起良好的性道德,在社会人群中建立起正当的、合理的、和谐的、健康的性关系。对那些假性教育之名,挑动卑劣的情欲,宣扬淫乱、乘机牟利等非道德行径,必须予以批评和抵制。  相似文献   

6.
近来,竞赛之风日烈,听说有的地方连微笑也被列入竞赛的项目了。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笑。历经那以“斗”为纲、人见人都怒目相视,欲说无言,欲笑不敢的不正常年月之后,更感到笑是多么美好!所以近些年来,不少地方,不少单位,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大力提倡微笑迎客,开展起多种多样的“微笑活动”来。听说其中有些活  相似文献   

7.
安晋军 《学理论》2009,(30):66-6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包含两个维度:“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实践之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如何说服自己为或不为?二是如何确定公允的道德标准?三是如何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开展对话和交往活动,以增强设身处地的意识,从而推进忠恕实践。  相似文献   

8.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曾向62名脱产学习的中学领导干部调查,愿意继续任职的仅有7人。一些中学要从教师中选拔校长、教导主任,被选上的教师竟说:“您饶了我吧,我哪儿得罪您了?”就是一些在位的校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也是“欲干不能,欲罢不忍。”  相似文献   

9.
胡舒 《各界》2007,(6):9-10
该文不欲探讨《论语》中治国治世这方面的论述,而是力求围绕人之“仁”,从人心最初开始,寻找孔子论“仁”的思路,即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逻辑和推演方法,从而获得对今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性问题研究在中国被禁锢了许多年后,现在才开始被人们正视起来。多少年来,人们谈“欲”色变,而在诸多欲中,尤以性欲罪大恶极,“万恶淫为首”。性欲是下流卑鄙的错误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看到了性放纵所带来的后果,但人们并没有正视性压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在  相似文献   

11.
高强 《理论导刊》2000,(11):34-35
自戊戌变法开始启动的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群体至上”、“权力至上”和“胜者至上”等传统观念的制约作用尤为突出。   一、“群体至上”等观念的实质   “群体至上”是以群体为本位,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等古训,到“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新格言,都打上了“群体至上”的烙印。“群体至上”是在小农经济、血缘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政治的合…  相似文献   

12.
韩羽 《瞭望》1989,(38)
鬼之为物.可怖复可厌也。将“穷”呼之为“鬼”,是“穷”亦可怖复可厌也。有语曰:“两手怒搏,无术送穷”。挥拳相对,如打过街之鼠。于此可见,穷鬼人人厌之,人人弃之,人人驱之。 读戴名世《穷鬼传》,哑然失笑。此先生别具慧眼,看出另个道道:原来这穷鬼竟然也择人而处,要求甚严,毫不含糊。请看:韩愈有《送穷文》,欲送穷而不能。但穷鬼自“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阅九百余年……”九百年间竟无一可入穷鬼目者。这穷鬼也着实牛气得很,竟忘了自己惹厌的鬼脸,煞是好笑?  相似文献   

13.
勿食与少食     
唐朝诗人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为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须少食,若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遇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人之常情。这段论述耐人寻味。同样是善意劝说别人  相似文献   

14.
海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雄  轻舟  正宏 《瞭望》2004,(30)
世界未来的角逐将在海洋,我们应当牢牢记住500年前郑和的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相似文献   

15.
谣谚和民意     
伏琛 《瞭望》1988,(46)
闲时翻读清乾隆年间学人洪稚存(礼吉)的《拟两晋南北史乐府》,此册系大开本、毛边纸线装,是光绪三年授经堂刻本,印制精雅。说是“拟古乐府”,其实是作者“取两晋南北史事”之可以记取者加以发挥的读史杂诗。其好处是:诗中颇引述了史书中记录的谣谚,保存了一定的社会史料。 譬如,南朝弃武帝宠信舍人綦母珍之等人,珍之每有所求,帝无不应允。于是属下群吏相互传告:“宁拒至尊敕,莫违舍人命。”也就是说,对“至尊”的敕旨不妨阳奉阴违,而对舍人綦母珍之的命令却违抗不得,否则必招大祸。这谚语是总结了小吏们“不怕官只怕管”的心态的。此外,如苻坚宠信慕容冲与姊清和公主,当时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长乐县金峰镇上,贴出了一张醒目的“招徒公告”,上面写着: “我店欲招收10名学徒工,对象是:残疾人4名,失足青少年、流浪儿4名;孤儿2名。即日起报名。” 落款是“游精忠自行车修理店”。 公告贴出,街道为之哗然,人们议论纷纷。点头的,说老游“心善”;摇头的,说姓游的自己拐着个  相似文献   

17.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18.
虞讷尺度     
人活于世,多有立下“丹心照汗青”之大志者,但终究而言,默默来去的可能性是更大的。也有这样的情况,名字在“汗青”上留了,名下却只存笑柄,还不如默默而去的好。梁朝虞讷便是一例。史书上说到虞讷,用的是“有虞讷者”,其事迹只有一件,张率作诗,他“见而诋之”,张率将诗托名沈约所作,他便“句句嗟称,无字不善”。(《南史·张裕列传》)  相似文献   

19.
买卖亏心     
桃源  力扬 《瞭望》2005,(39)
尽管时移世易,但鲁迅先生所深以为憎的“看客”现象,今天不仅未绝,且又有了新的戏码:万人闹市睹跳楼。报载:某市有人欲从闹市高楼跳楼自杀,一时“看客”云集。且有乘机推销望远镜者云:用望远镜看得更清楚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2)
在心性问题上,颜元主张性一元论,认为人只有气质之性一种性,此性是纯善的。而恶来源于外物的引、蔽、习、染。去恶成善的手段则是去学习具体的六德、六行、六艺。从颜元论性的理论前提、对人性的定义、恶之由来及人如何进行道德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颜元在《存性编》中所阐发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