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未英胡同     
逝去的岁月和逝去岁月中的故事,像焚毁了的花朵,很难再拾起来,那些变成黑色或灰色的碎片都散落在哪儿了呢?50年代,我在北京断断续续住了三年多,大部分时间住在西单未英胡同四号,那是一条很僻静的胡同。四号是个三进大院,当时是总政治部电影处和创作室。第二进的北房改建为一个小型放映间,来看电影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元帅和将军,经常可以在那个简陋的放映间里看到罗荣桓、贺龙、萧华……等高级将领。1955年春我被列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可疑分子名单,就是贺龙在那个小  相似文献   

2.
春天的希望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研究税收的中国老教授问一位来华访问的瑞典税务专家: “瑞典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你们是怎样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的?”瑞典专家的回答出人意料: “我们国家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不是税收,而是教育。”这一回答,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真可  相似文献   

3.
文舟 《传承》2010,(16):24-25
过去中国人书写用毛笔是众所周知的,用钢笔、用铅笔是书写的一次革命,犹如现在用键盘输入文字一样。中国何时自己生产铅笔?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件事与一位叫吴羹梅的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京东城区有条前厂胡同。胡同里5号院,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曾经住过几个身份特殊的普通公民。说他们特殊,因为他们的名字,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侯镜如,黄埔一期,原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原国民党中将副司令长官;宋希濂,黄埔一期,原国民党中将副司令长官兼兵团司令;郑庭笈,黄埔五期,原国民党中将军长。这四个人都曾是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声名显赫。人民解放战争的震天炮火,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侯镜如起义,奔向光明;而杜聿明、宋希濂和郑庭笈,兵败被俘,受到审判,被关押在战犯改造所…  相似文献   

5.
采访曹又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她会一边抱怨经纪人对她约束太严,哪也玩不了,一边悄悄对在座的年轻小伙说:“小关,晚上我们偷偷出去混”? 走在胡同里,迎面过来的陌生人高谈阔论着他的晚宴计划,她忙上前插一嘴:“我也要去!”尔后扭头窃笑着问我:“怎么大陆人嗓门都那么大?” 这个文采和美貌一样绝伦,年已60还被誉为“文坛维纳斯”的畅销书女作家,从她开朗的笑声中,有谁会知道,她已和癌症做了5年零5个月的抗争? 柏杨说,曹又方是个永远不会死的奇女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创造多少奇迹?  相似文献   

6.
《文明与宣传》2000,(7):9-10,17
21世纪无疑是个梦想成真的世纪。人们期待并且相信上世纪那些苦苦追寻而未竟的梦想,会在这个世纪里像花朵一样次第盛开。 乘磁悬浮列车旅行也许是这些梦想中最浪漫的一个。 21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您拎上简单的行李,在北京登上了列车──是一列磁悬浮列车,时速700公里,您的目的地是巴黎,您是去那儿度周末的。 这听起来像上个世纪哪个孩子“未来畅想”之类的作文中的情节,美好而轻飘。 其实不然,它如今已离我们并不遥远,上述情节实际上来源于风头正健的物理学家何柞庥的一项颇认真的“21世纪20件大事之预测”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保安阿军     
李岩 《中国保安》2009,(8):71-71
"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让你像他们一样当保安!"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母亲训斥着自己顽皮的孩子。一旁,正在清理杂草的保安员阿军听了很不是滋味。阿军抬头看了看,欲言又止。"叔叔,叔叔,你是不是保安?保安是干什么的,妈妈为什么那样说?"孩子跑过来,拉着阿军一脸天真地问。"小朋友,保安是专门对付坏人的,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阿军抑制住内心的波澜。"那你们为什么在这儿拔草?"是  相似文献   

8.
人和电视     
最近看到美国有一个民意调查,提出几个假设性的问题,探讨人和电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颇堪玩味。第一个问题是:假如做一个实验,你和你的家人要在一个荒岛上住整整一年,电视机或者电话——两样东西你只能选一样,你要带哪一样? 结果是:61%的人说他们这一年要电话,34%的人则宁愿要电视机不要电话。可见大多数的人仍然希望通过电话和外界沟通,使接触面不只局限在家人之间。对这个问题,即便是在每天看电视三个小时以上的人中,也只有51%的人选择电视机,另外一半的人还是要电话。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离开家,在荒岛上住整整一年,你是选择电视机呢?还是要自己心爱的人  相似文献   

9.
谁才是贵宾?     
《创造》2016,(5)
正"我不能在那个普通房间里住了,你们得为我另找一个贵宾房,因为和我同住的那个人是个痴呆!"会议组织者一怔,问:"您有什么根据吗?"哲学家说:"60多岁的人,像个三岁的孩子,见到什么都惊喜万分。早上招待生送来鲜花,就是街头花店摆放的价值不超过三美元的鲜花,他每次都像第一次看见似的,把脸贴上去又亲又吻,大呼小叫!""真的吗?就这些吗?""他有时在房间吃东西,不论吃什么都跟在品尝天下少有的美味似的,  相似文献   

10.
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童言无忌是任何人也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尽管孩子说的是大人难以启齿的实话,但因为是孩子,还不懂得人情世故,有些话虽然难听或者让人非常尴尬,但你却会觉得好笑,有趣! 那年,女儿星星三岁。一个周末的晚上,餐毕,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时,不知谁放了一个响屁,星星灵机一动,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她从老到小,一个一个地质问:“是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来北京的外国人多了,有的来了不止一两回,有的住了不止两三年。他们不满足只看故宫,北海,颐和园。一些长驻北京的外国朋友,组织了个俱乐部,业余研究、探讨北京的传统文化,他们问:“皇家园林王府寺院我们都看了,要想看看老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到哪里去好?”我说:“穿过大街走小巷,到小胡同去!”说完我有点后悔,若要请我带路,我带他们上哪儿去?胡同还有,可不是原汁原味了。北京跟天津,距离只有一百多华里,在城市建筑上却是不同的典型。天津当是摸着石  相似文献   

12.
著名电影导演郑洞天应邀参加一次庆祝活动。有个年轻人向他提问:“我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我有个梦想,将来像您一样,做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您能给我些指点吗?”郑洞天只说了两个字:“热爱”年轻人一脸迷惘,“我做梦都想当大导演,当然热爱电影!”郑洞天淡淡一笑,“那要看你的热爱有多深!”接着,他谈起了自己平生最崇拜的人——张水华。张水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在拍摄由鲁迅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伤逝》时,国家百废待兴,物资严重缺乏,厂里迫于无奈,只好限制每个摄制组的耗片比为1比3,也就是说拍摄一部电影最多只能消耗三部电影的胶片。唯…  相似文献   

13.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佳节,人们在品尝一年的劳动果实之际,也在筹划着来年的安排。有子女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事,而教育费用则是家庭支出的重要项目。如今的教育费用越来越昂贵,需要父母早作筹备。对于绝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每一笔大的支出都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从我们有限的积蓄里获得更大的收益呢?这里,我们就为您介绍一项专为子女的教育而设立的银行储蓄品种——教育储蓄。  相似文献   

15.
朱子强关上手机,拎起桌子上的背包,正要出去,突然看到一位大妈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朱子强轻声问:“大妈,您找谁?”宁母激动地说:“请问,你就是那位写有关宁小玲文章的记者吗?”“是我,您请坐,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子强拉给她一把椅子。宁母没有坐:“孩子,你们当记者的是不是只管把文章写得越邪乎越抓人?不知道缺德文章也可以杀人啊?!”朱子强有点窘:“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宁母的脸色在变:“谁告诉你我的女儿携款潜逃了?”“这是企业提供的消息啊,同时也从公安部门得到了证实。不过,您老注意到了吗?我在文章里写的只是‘怀疑’……”朱子强底气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拒客     
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他在北京大学讲佛学,一个人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座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笑什么呢?笑他的嗦,笑他“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书呆子气。若停留于此,显然不能算作识破大师的庐山真面目。熊十力主动把自己同人事繁杂、诱惑多多的世俗生活拉开距离,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宁静的空间,在孤独中静下来,专注于内心灵魂的丰实和净化,…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人们问的头一句话几乎完全一样: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千年不变。当人们对人做这样的判断时,往往忽略了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中性人。世纪末的时候,不知是中性的人比从前多了,还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人的中性化问题被比较多地关注起来。人的中性化,可能是先天生理因素导致,也可能是后天环境因素促成,对于这一现象的了解探讨,也许会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性别”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自身,了解“我”之所以为现在的“我”所隐含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爱洒无声     
有谁会相信,一个年仅24岁的女孩独自坚持对聋儿进行语训长达5年?有谁能想象她是怎样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无声的世界里培育出爱的花朵? 幸福是什么?对于夏佃丽来说,也许就是听到孩子说出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一个个的孩子走出无声世界,就是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倾注在这些聋哑孩子身上。 “这里有阳光,这里有声音,这里有爱心。适度的听力+坚强的持久力+良好的训练方法=成功。”走进夏佃丽的语训室,笔者注意到她自己用彩纸剪的这些字,字不漂亮,一看就是用手写的,可是让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是激发舆论的最有效的手段。从十年动乱“两报一刊”社论轰击群众的心灵,到八九十年代新闻传媒推动改革热潮,曾卷起一场场舆论旋风。正如美国著名传媒评论家本·巴格迪茨所说:“美国人像大多数人一样,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以及电影里获得对世界的印象。大众传播媒介在任何时候都成了判断真与假、现实与虚幻、重要与琐细的权威。在形成公众观念上,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了。”新闻媒介像人的触觉一样,是巨大的思想感受器。种种传播效果表明,媒介吸纳、发散和传导舆论的互动,遵循极其复杂而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对小金的所有印象只有200年前乾隆时期的两次“金川战役”和70年前红军长征时翻越夹金山这两件事情。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们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中的“爬雪山”是耳熟能详的,谁不是听革命故事背革命课文看革命电影(视)长大的?所以每次提到小金,我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片战火连天的景象。小金,在四川省会成都西约200公里,历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地方。小金的藏名叫“攒拉”(含小河之滨或凶神之意),原名美诺、懋功。纵观小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