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性观点,布鲁诺·鲍威尔对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型的作用因而被忽视了.一方面,通过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哲学马克思准确地捕捉到了德国的时代精神脉搏;另一方面,布鲁诺·鲍威尔的理论失足从否定的角度为马克思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秉持的无产阶级立场使他洞见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之处,从而抵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地.  相似文献   

2.
余佳 《兵团党校学报》2015,(3):65-68,7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全面批判,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承认由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相对有效性,但又指出其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展了阶级关系和价值关系借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再生产中表现的中介,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4.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市民和公民的分裂,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市民与公民统一于个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美堂 《新视野》2004,(4):68-70
马克思哲学是以现实的实践为中介“观”世界的哲学,是以生活和实践为源泉和动力的哲学,也是致力于现实的改造和变革的哲学。但现实中,虽然,我们经常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口头禅,可是,我们的哲学并没有真正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本文通过对现实哲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的反思,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还原和本真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思考青年马克思理论研究转变的过程,是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性的重要视角和维度。总的来看,青年马克思确立并始终坚持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赓续哲学世界观的探寻工作,坚持以批判的态度推进理论思考,以及在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引领下进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共同构成了这一转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总结整理这些因素,对于深入了解青年马克思早期理论研究转变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相统一的,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为主线,将城市批判和资本批判有机结合,并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批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政治批判和经验观察为起点,以“经验模式”为主导,逐渐拓展出社会历史和城乡关系的双重逻辑;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展开社会历史批判,完成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的独特思想范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对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视域下,现代性具有历史继发性,现代性源起的内在动因是主体性资本的形成,其结果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塑。经济性是资本社会的哲学话语,资本现代性是现代性历程中的重要形态展现。经济性的扬弃是现代性社会继续发展的历史前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重构现代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于律师家庭的马克思,人生最初理想是用公平正义造福人类社会,青年时期的他选择了法学作为他的专业。在法学理论探索过程中,应然与实然之间严重的对立使他意识到了康德—费希特哲学的缺陷,并确认了哲学之于法学的重要性。拾起哲学武器的马克思从康德—费希特法哲学转向黑格尔,批判了历史法学派,又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一次转向和两次批判使马克思初步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内核:历史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通过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历史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该忽视,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批判的理论意义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其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应作为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秦俊 《唯实》2004,1(1):8-11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从评“科伦日报”的社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三个文本来看 ,国家概念的不断完善始终以市民社会研究的突破为理论前提。就国家来研究国家 ,只能得出唯心主义的理性国家观 ;只有以正确解构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为先决条件 ,才有可能科学地理解国家概念 ,这也正是马克思后来提出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探求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王国”的新文明理念。新文明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指明无产阶级是完成“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根本力量。构建新文明理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需要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吸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潇 《唯实》2008,(8):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潇 《唯实》2008,(9):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幸福何以可能"为核心线索,重点阐释了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和其内在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在基督教和启蒙精神的影响下开始踏上思考幸福之路,经历了从追求主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到从异化角度思考人类不幸福的根源的求索过程,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人民现实的幸福为最终归宿,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本方式,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的共产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1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彰显着他的现代性批判的立场与思想,他从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沿着商品-资本-异化的逻辑进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面貌及其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揭示。其思想虽然久远,但仍然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启蒙传统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发生语境和时代背景,青年马克思借助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实现了对近代启蒙的出离和突破,其基本成果即唯物史观.理清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启蒙传统之间的思想关联,彰显马克思扬弃启蒙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回应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及其实现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宁 《世纪桥》2011,(17):45-46
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它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学说、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和未来社会制度三者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在指导人们推进自身解放的进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