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和当地的华人同学经常起聚会。聚会中通常都会有部分台湾人和香港人。其中有个台湾男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叫瑞恩。瑞恩很帅,个子高瘦,说话夹杂着浓浓的台湾腔,书生气十足。他在第次参加聚会的时候带了两个自己做的提拉米苏蛋糕,瞬间俘虏了现场所有少女的心。第二次再  相似文献   

2.
我有位朋友在一个单位做主要领导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没听说有什么政绩,领导水平也没见有什么“长进”。最近在一次聚会中我发现,此君唱歌、跳舞的水平有惊人的提高,不仅早已摘掉了“歌盲”“舞盲”的“帽子”,甚或可以与“专业水准”相媲美了:我惊奇地问道:“你老兄这‘两手’是什么时候练的?”他神秘兮兮回答:  相似文献   

3.
牛撖捺 《共产党人》2005,(23):53-53
我的一位文友给我介绍了一位朋友.一个花儿作家高琨先生。高琨算不上大作家,尤其在民间文化被市场经济暂时抛远的情况下.他几乎淡出了读者的视野。但高琨却是真文人,他在无意间经营着一个文学沙龙,他隔三岔五,炖点羊羔肉,做几道固原家乡风味的小菜,开一瓶烧酒,邀请在银川工作的乡党们小聚。参加沙龙的,有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也有表演艺术家。我有幸参加过一次聚会。高琨们的聚会,有闲聊,  相似文献   

4.
都有罪一位新婚不久的少妇控告其丈夫虐待她。在法庭上,她申述道:“我们结婚不到30天,他就用蛋糕掷了我15次,我实在无法忍受了!”法官道:“好,他犯有伤害罪。”“最可恨的是,蛋糕都是我为他做的。”  相似文献   

5.
约翰的财富     
约翰看上去并不帅气,很普通的美国男孩儿,我看他打篮球的动作还有点稚拙,但他的同伴显然个个都是很有水准的玩家。 约翰的人缘很好,我是从参加他们一次同学聚会上体会到的。其实他父母发给我邀请时我并不认识约翰。聚会的主题是约翰考取了斯坦福大学并赢得了全额奖学金,父母自然脸上荣光,邀请了所有认识的亲朋挚友,  相似文献   

6.
良心     
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星期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  相似文献   

7.
盘点幸福     
宾炜 《党课》2008,(9):107-108
有一位老同学,似乎上辈子跟酒有仇,滴酒不沾,不论是谁劝酒敬酒,一概以饮料代之。所以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预先照顾他一瓶饮料。他爱人是个教师,两人结婚后七八年,一直怀不上孩子。后来终于千辛万苦地怀上了,在医院生了个女儿,把孩子抱回家的当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非要约我出去喝酒。我去了,他果然真喝酒,而且是一人一瓶“对吹”。我劝他少喝点,他不干,说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这事,他已经把这种幸福憋了好几天了,一心就想着好好喝一顿酒。  相似文献   

8.
归来     
1993年的春节,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团圆的春节,也是我最难忘的春节。我第一次见到从台湾回来和我们一起欢度春节的外公。小时候听外婆讲,外公个予高高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早先在国民党军队服役,1949年,随溃败的蒋介石集团去了台湾。外婆总一个劲地念叨;“你外公是个好人,挺和善,他是不想到台湾去的。可怜,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外公在我脑子里也就留下了模糊又有点神秘的印象。在那一段“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讲&已有个外公在台湾的。但我们还是因外公成了有“通改”嫌疑,…  相似文献   

9.
同学聚会     
如今,同学聚会仿佛成了一道风景。同学之间隔三差五地聚一回,今日你做东,明日他请客,甚至有人还成立了“校友会”,真是“同学胜如亲兄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我也参加过两次同学聚会,然而,两次聚会都未领略到久别重逢的欣喜与愉悦,带来的却是心灵深处隐隐的痛。 第一次是大学同学的聚会。 三年前的中秋节,正临国庆节放假,一个大学同学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接到通知,说国庆期间到省城某宾馆聚会。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激动不已。虽然没有接到通知,但我是一定要去的。分别整整10年了,好几次梦里都和同学在一起“书…  相似文献   

10.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摩尔定律     
上高中时,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贫穷。我的为难令那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那钱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只得答允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到了第五天,那男生竟没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骂他不守信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党员》2011,(8):4-4
薄熙来同志说,“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我认为这话对于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蛋糕”做大了好多倍,而恰恰这时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的问题凸显出来。中外资料都表明:经济发展、“蛋糕”做大,并不一定带来分配公平或不公平的缩小,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迟疑地接过糖。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导报》2012,(3):57-57
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迟疑地接过糖。  相似文献   

15.
还是加把锁好伍岩有个熟悉的朋友做了领导。因为熟,便经常去走动走动。当然,这走动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一起就是下下棋,说些我们感兴趣的书。一天,我刚看完《白夜》,想找他说说,就去了他家。他没有在,他夫接待我。在等他的过程中,夫人和我攀谈起来。好大...  相似文献   

16.
秦刚 《廉政瞭望》2011,(16):63-63
一名男生,为了增加社会经验,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做推销员。那些客户,特别是有钱的客户,一看他是学生,态度就很傲慢,甚至会说出不礼貌的话。这让他很难过。每次见客户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地说话,生怕丢掉生意。  相似文献   

17.
我所能忆起的最早一次吃月饼,是在小学时候。那时,中秋节前,我和小伙伴提上半篮子白面,去县城一家月饼加工厂做月饼。当时没有个体加工月饼的。那时企业管理很松,我得以进入车间欣赏,高大的生产车间似乎有点多余。不料,却很惊奇地看到一个工人师傅在用脚和面,在一个大盆里,上下左右踩来踩去,一不小心,一块面被带飞出来,落在地上,师傅很利索地扯起来扔进大盆里,继续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成名要趁晚     
华人导演李安回台湾宣传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一次讲座中,他的老友陈文茜说,"我觉得张爱玲的话要改写了,成名一定要趁晚……"这当然是从李安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李安到38岁才得到第一次拍片的机会,42岁在柏林得了金熊奖,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那时他是一个让岳父摇头叹息的百无一用的"文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工越来越昂贵,加上失业的恶化和人们实际收入的降低,瑞士近年来悄然兴起了民间换工活动。在瑞士的法语区,提供换工交流服务的互助俱乐部已有30多个。“我来的目的是想学吹萨克斯管,作为交换,我可以教画画。”杰尔米尼向几十名到会者解释道。坐在他旁边的男士接着说:“我喜欢社会学,有人能帮我吗?我自己嘛,善于修理木器家具,你们中有谁感兴趣?”这是日内瓦“泰罗互助俱乐部”组织一月一次聚会的情况。在这次聚会中,有两个人达成了协议,一人帮助另一人学习电脑操作,而后者则将给前者上英语课。聚会上提出的供求建议虽然未能全部“对上”…  相似文献   

20.
王文华。台湾著名作家.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问及他为何在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成功.他说.我做的事,没一件是有把握的……他自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