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8年了,他断案何止千万件。嫉恶如仇铲不平。热情似火为百姓。只要与破案有关的事有求于他.不论是农民还是特困职工,他都来者不拒。经他认定了的.自然感谢有加:经他否定了的。也是心服口服。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毛头小伙.到全国公安系统文栓专家.他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攀登之路。他就是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2,(22):20-22
A 最有归属感:公务员 标签一:铁饭碗 有保障 2000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县长门新国主动辞职下海,因为当地民营企业黄河集团给他开出了20万元的年薪。之后,东营市一批官员纷纷下海,媒体将其称为“门新国现象”。一年后。门新国检查出结肠癌.手术后.医生劝告他不能太过劳累,于是他离开了黄河集团常务副总的位置,回到山东省东营市经贸委当调研员,享受正县级待遇,  相似文献   

3.
祥子 《新湘评论》2004,(11):38-38
陈玉斌出生于常德市皂果树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20年弹指一挥间,他从一无所有开始,慢慢地有了小作坊,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工厂,陈玉斌从逆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一方的民营企业家。陈玉斌本可以继续操持他的实业.做更大的老板梦。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变初衷.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相似文献   

4.
洪组 《求贤》2006,(2):30-31
马嘉庆是虹桥区信访办公宣主任.是一位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2000年初,当组织决定将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他调到区信访办任主任时,一些好心人劝他说:“信访工作一没钱、二没权.却是天天有麻烦,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你可要三思而后行”。他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毅然决然地上任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记者兼专栏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提到延安时代的“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书中写道:“长征期间担任红军政治部秘书处主任的徐梦秋.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儿子。长征结束到延安毛泽东就指示他写一部长征的历史.1936年.徐梦秋告诉海伦·斯诺.他已收集了700份文件.其他几乎全部丢失了。1938年.他在上海发表了第一集有关长征的个人记载。  相似文献   

6.
刘高平 《共产党人》2004,(17):47-48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3,(19):17-17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是刻的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九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8.
曲宝营今年48岁.是山东省费县七福庄村人。年轻时.他学了一身木匠手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叫吕长有的上海客商,让他做一辆和大车一样逼真的小车.以便于收藏。曲宝营答应了吕长有的要求,做出了一辆长20厘米的小手推车。吕长有不久便从上海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9.
在赤水市有这样一位老党员,从1995年开始.每个月只有200多元收入的他,每年都要向党组织交一笔金额不等的特殊党费。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年龄大、身体弱,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了.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是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位老党员叫王世明。  相似文献   

10.
尊重的姿势     
苗向东 《奋斗》2009,(10):62-63
一代大师季羡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可他有一种姿势却刻在了我的内心深处。每有客人前来拜访,不管是国家领导还是文学青年,他都一样看待。客人到来之前.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在他看来,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相似文献   

11.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4):47-47
《大无大有周恩来》是我散文作品中分量较重的一篇,前后费时20年。1976年周总理去世.四人帮限制对他的悼念。国内既无碑又无纪念活动.甚至还不能发表纪念文章。直到1978年北京才在历史博物馆搞了第一个周恩来生平展。我当时在太原工作,专程到北京看展览.详细摘记后发表了一篇千字短文:《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后来,关于周恩来的资料逐渐公布,然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拉网阅读,包括关于周总理的书籍、生平.报刊上记录的他周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徐静  朱萍 《奋斗》2006,(6):64-64
1932年的初冬.白色恐怖和严寒同时笼罩着哈尔滨,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水灾肆虐后的哈尔滨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就是在这个时候.组织上决定由23岁的魏拯民接替张贯一(杨靖宇)担任哈尔滨临时市委书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为他找了一个“家”,一对年轻的反日会员夫妇成了他的表哥、表嫂。表哥叫刘寿山,28岁,是一位憨厚正直的铁路工人,表嫂叫董秀珍,26岁,他们有一个3岁的女儿叫小红。  相似文献   

13.
本能与本事     
庄雅婷 《求贤》2011,(12):28-28
近日,在书上读到一句颇有哲理的语句: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把本能当做了本事: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单位的头,他的下属都说他做事霸道.十分专横。一次,我把这个信息反馈给他,他却笑着说:你不懂,这不叫专横,是工作有魄力!  相似文献   

14.
可可 《党员文摘》2008,(10):18-18
《鲁宾逊漂流记》中,落难荒岛的鲁宾逊.在面对茅茫大海命运未卜时.做了两张清单,一张列出他所面临的困难.另一张列出他可以感恩的事。 他写下的第一个困难是没有衣服穿,在感恩的清单上,他写下这里的天气暖和,几乎不用穿衣服:另一个困难是他全部的生活必需品都流失在海里了.同时,在感恩清单上.他又写下了荒岛上有好多新鲜的水果和纯净的水源。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6.
金陵客 《求贤》2008,(11):43-43
安徽有个名气很大的贪官.名叫王怀忠.堪称官场奇才。他早年曾当过生产队记工员,年纪轻轻就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团委书记。后来担任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并顺利进入县委常委。他的官越做越大.而且升迁速度相当惊人。1993年。他当上阜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后.两年之内就升任地委书记。次年撤地改市,成为市委书记。三年之后,又成为安徽省的副省长。平均两年多就升一次官。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民主。公元前399年6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被执行死刑。起诉他的理由,一是怠慢神灵.二是诱导青年。总归是因鲜明的思想而祸及性命。面对不公正的翔决,倘能放声痛哭,那也是一种幸福.但苏格拉底却没有。狱卒端来了一杯毒酒.他朝送行的朋友笑了笑,然后接过杯子.一口喝尽。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德义毕业于西北民院法律系。他毕业后分配在外省法院工作。1975年,他调回家乡,在循化县白庄乡法庭、街子法庭先后任庭长.直到退休。他40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为同事所称赞,百姓所感念:大家称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是一位跟群众贴心的好法官。他在办案中从不拖拉,经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写材料。基层法庭条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用“两条腿”办案.他走遍了辖区的山沟村社.以个人的行为带动着身边的干警。为了方便当事人。1987年的冬天,他和两名干警徒步前往距法庭30里之遥的孟达乡处理一起婚姻案件,在途中搭乘一辆手扶拖拉机,因路况极差,手扶拖拉机不慎摔下10多米深的悬崖.造成了他右腿重伤,组织和领导多次劝他休息.他就是不听,坚持上班。他除了办案,还热心指导村民调解工作,及时送法上门,辅导和培训调解委员。  相似文献   

19.
淡漠喝彩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竞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  相似文献   

20.
赛马场有医疗队,他就到赛马场请医生,被车撞伤左脚,血流了一鞋。”“他终究还是把医生请来了.乡亲们有救了.他自己却倒下了。”“好人啊,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老人的帐篷外.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70多岁的老人阿吾加义边说边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