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博采之窗     
“文革”初期康生写给毛泽东的秘信1966年5月25日下午2时许,北京大学大饭厅的东墙上出现了一张聂元梓等署名的大字报,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这张大字报,堪称“文化大革命”“五一六通知”以来的第一声“惊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纵横》2011,(1):25-28
“文革”初期的第一张所谓马列主义大字报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张大字报是当时中国政局发展的结果,是当时政治形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一 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东墙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标题是《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作者署名是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大字报贴出后,在北大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多.当晚,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来到北大,批评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不应贴在外边,强调“有组织、有纪律”和“内外有别”.6月1日晚8时30分,经毛泽东批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这张大字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文化革命的烈火,这张大字报也被毛泽东誉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相似文献   

4.
在“文革”中,最早在北京贴陶铸大字报的可能是浙江某中学的一个中学生。他除了受当时一般的极“左”思潮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当时批“三家村”的直接影响,专批陶铸的两本书:《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文采》,写有两万多字,用了60张大字报纸,贴在前门大街很显眼的地方。这份大字报我听说过,是否看过没印象了。还有一张有相当影响的反对陶铸的大字报与我有直接关系,其情况和过程如下所述。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01,(5):54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后,在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示范下,一时间大字报在全国铺天盖地般涌现出来。当时北京有许多外国专家在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外文局和一些科研、出版等部门工作,他们也纷纷提笔写起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字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4个外国专家阳早、史克、寒春、汤普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姚文元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的话,那么,以聂元梓为首的7个人于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贴出的后来被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就是使“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起爆点。这张大字报,是当时中国政局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国的政局。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7.
葛水平 《党课》2010,(20):124-125
我出生在1966年10月。这一年的8月中下旬,由“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所引起的第一次冲击波已经弱下来了,我妈妈这时候因为肚子里有我的缘故犯了一个不讲原则性的错误。邻居是一个定了成分的地主婆子,在院子里养了两三只母鸡,  相似文献   

8.
陆平是“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被“全国第一张大字报”点名批判的“黑帮”,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饱经磨难,其中将近两年是在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度过的。这是一段应该记录的艰难岁月。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10.
北京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卜伟华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7人在校内贴出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是在康生策划下,由当时在北大的“中央理论调查组”...  相似文献   

11.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这张大字报不仅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而且还“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于是,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最亲密战友和最适宜的接班人的惯有说法被颠覆,他们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也被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仿制的谁安西花厅《由躬尽瘁》展厅的西侧,贴有一张大字报,大字报已呈浅红色。这张当年贴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门上的大字报内容是:周后来同志:我们要送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作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这是我们从党和革命的天高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所以强烈请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大字报的著名者共14位:赵伟、霍爱梅、李进才、张作文、郑淑芙、赵茂峰、桂换云、张佐良、高云秀、纪书林、张树迎、杨金明、高振朴、孙岳。他们中有…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仿制的淮安西花厅《鞠躬尽瘁》展厅的西侧,贴有一张大字报。这张当年贴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门外边的大字报内容是:周恩来同志: 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这是我们从党和革命的最高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所以强烈请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变化”二字下边各有用红铅笔画的四道圆的圆圈。 大字报下面署名的都是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他们当中有秘  相似文献   

14.
1966年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和《五·一六通知》为发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那年,我才11岁,读小学四年级。每天刺耳的广播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五颜六色的宣传单、破四旧立四新的人们,充满着市区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每日早请示晚汇报,成了每个公民必须遵奉的仪式;跳“忠字舞”,唱“语录歌”,又是每个公民必须掌握的本领。当时,以能拥有一顶军帽、一套旧军装、一枚橡章、一条红袖标、一个好出身为最大的荣耀。那时的中国人像着了魔、中了邪似的!记得,不久我发现邻居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长历史上,曾经有过—个梦魇般的年代。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谁提发展生产力、谁提实现现代化谁就有罪的怪异年代。也就在这个年代的末期,贵阳街头出现了一张鼓呼现代化的大字报。它,就是1976年3月的“七人大字报”。 “看来修正主义已后继有人” 1976年,无疑是中国当代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而在贵阳,这一年的3  相似文献   

16.
钱江 《党史文苑》2013,(10):31-33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贴出所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宋硕、陆平、彭骊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时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骊云的十年厄运就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1967年春夏,“秦化龙问题”在北京闹得沸沸扬扬,王府井大街、长安街、天安门广场,贴满了有关秦化龙的大标语和大字报。有打倒他的,有拥护他的,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当时,正是中央机关“文化大革命”极端混乱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大标语、大字报,大多数群众茫然、迷惑:秦化龙何许人也?他的问题为何闹得满城风雨?声势和规模何以如此之大?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共贴出了多少张大字报,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出来了。遥想当年,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或许不会很多;没看过大字报者,更是寥若晨星。大字报成了那时候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炮打司令部” 196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同志”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扣下去。”这张大字报把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并把他们之间的工作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司令部与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彭真、杨尚昆两位老叔叔分别问过刘源:“毛主席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打倒你父亲?”这正是刘源一直想问他们,而又没好开口的问题。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问题。“文革”伊始,毛泽东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里就指出:要联想“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不久以后,又坦言决心倒刘起自“二十三条”之时,本文正是从1962年切入,重点叙述“四清运动”的始末,分析毛刘的同异,探得“天壤之别”的两种指导思想。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