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俄乌冲突的爆发,对长期处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日本政府不仅谴责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还与欧美等国联合援助乌克兰,并阶段性地强化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日本的外交举措在双边层面上直接导致日俄关系显著恶化,促使日乌关系迅速提升,亦进一步强化了日美同盟关系;在多边层面上则推进了日本与G7国家的协作,加强了日本与北约的联系,也导致日本加大了推进印太战略的力度。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加速了日本安全战略的转型,推进了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步伐。日本政府破例首次向处于战争状态下的乌克兰提供了防弹衣、头盔等非杀伤性军事装备,首相岸田文雄也破例成为日本战后历史上首次访问战争地区的最高首脑。  相似文献   

2.
短暂的“蜜月”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即开始了一段为时不长的“蜜月”时期。美国欲在短时期内将俄改造为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利用俄罗斯急欲转轨和稳定社会的心理,压俄在裁军等方面作重大让步,并干涉俄内政要俄经济改革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进行等。俄国急欲加入西方世界大家庭和谋求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转轨最大限度的支持。俄国利用15个前苏共和国中唯一大国地位和叶利钦是第一个与共产主义决裂的民选总统地位,争取美国承认俄罗斯是前苏战略核部队的唯一继承国,对所有前苏核武器的控制权,从西方获得比其他共和国多得多的援助,以及叶利钦在屡次政治危机陷入困境时得到西方的大力支持等。在这段时期内,美俄双方不再把彼此视作敌人;双方的导弹不再对准对方;逐步建起  相似文献   

3.
科索沃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北约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本文首先考察了科索沃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的冲击和考验,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这次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未来发展以及欧洲安全建设的影响和涵义。科索沃危机打破了俄罗斯和北约寻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以及"制度化合作关系"的神话,为日后俄北合作机制的调整和变革埋下了伏笔;这次危机也再次强化了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安全新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危险进一步加剧了。  相似文献   

4.
阿晖 《新民周刊》2022,(3):44-47
战争一旦发展到了使用核武器的级别,也就意味着共同毁灭。但在承诺尽量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后冷战"级别的核与非核军备竞赛,还是不可避免的。从1月10日开始,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和欧安组织接连举行三次会谈,会谈的议题是关于当前的安全与局势。从去年秋天开始,围绕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移民危机、俄乌军事对峙,东欧局势不断升级,成为北约和俄罗斯对垒一个新前沿,呈现剑拔弩张之势。  相似文献   

5.
周琪 《美国研究》2023,(3):9-35+5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乌克兰给予了倾力支持。拜登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是:战争最终要用外交方式来解决;美国不会要求乌克兰在最终的和平进程中做出领土让步;美国不会直接参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为了帮助其自卫,并使其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财政预算支持、人道主义援助,并增加了对欧洲的能源援助,同盟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对俄罗斯实施了有史以来对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规模最大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并在多边机构中共同采取打击和孤立俄罗斯的行动。俄乌冲突造成的后果已显露端倪:欧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核武器威胁形成对西方的威慑;能源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俄罗斯因战争消耗而国力下降。美国对乌克兰的全力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日益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诸多因素,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与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差异,令美国面临政策选择的两难,而美国国内战略家不断提醒拜登政府:战争的长期化最终可能妨碍美国阻止“新的欧亚霸权崛起”的努力,干扰美国把印太地区作为战略重点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6.
科索沃冲突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国,东西方都竞相拉拢南斯拉夫,科索沃局势相对保持稳定。尽管早在七、八十年代,北约在模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反核战争演习中,就已经把科索沃作为假设的冲突发源地;但在表面上,西方还是尊重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的。冷战结束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及北约的东扩,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的东北部前沿推进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北约的东南边界则与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  相似文献   

7.
4月25日,北约19国首脑在华盛顿通过了《北大西洋联盟战略概念》,酝酿已久的北约新战略得以出笼。事实上,从去年9月北约在葡萄牙召开的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把新战略草案发给成员国开始到通过的半年多时间里,美国与北约不断有新举动出台,11月13日在英国爱丁堡北约北大西洋议会第44届年会上以压倒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修正案,北约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对其缔约国区域以外的地区采取军事行动;12月18日北约外长理事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相互关系中已积累的种种问题(为萨格拉布大主教、红衣主教斯台彼纳克案件以及南斯拉夫方面指出的,因梵蒂冈对南斯拉夫内部事务的干涉),1952年12月5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与罗马教廷断绝外交关系,中断延续了14年。1966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世界秩序。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于是依托与合作伙伴的多边联系,希望把北约引入亚洲,使北约参与到“印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当中,并将“印太”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复合型多层级联动系统,帮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就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插手亚洲事务寻找借口。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威胁,将中国认定是“印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挑战,并以此为由深度参与欧亚、“印太”事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印太”地区的联系,迅速扩大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建设,高度强调意识形态阵营,在中国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在“印太”地区相互呼应,促进其在该地区利益,塑造地区秩序,维护地区霸权,层层包围中国,干扰中国对自身主权的维护,制约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为中国周边带来诸多挑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两个多月的轰炸已经落下帷幕,然而,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则刚刚开始。综观这场世纪之末的战争,我们看到,它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写照。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呈现一种基调未变、自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继续将北约视作本国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盟国间维持一种稍微"亲美"的大体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安全情势的整体好转,德国基于本国立场,逐步构筑一种相对独立、扩大发言权的同盟战略姿态。在同盟内部,历任德国总理都重视同美国维系总体上的合作关系,但在诸如伊拉克战争等域外行动问题上,德美关系也曾纷争不断,甚至严重恶化,其负面效应尽显。德国的北约战略处于一种本国诉求提升、能力略显不足而又依赖于美国的有限运作空间,德美安全关系继续保持一种美国占据主动权的不均衡态势。  相似文献   

12.
法兰西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虽然一个位于欧洲的西部 ,一个位于欧洲的东边 ,但他们都是背靠大陆、多面临海的大陆性国家 ;历史上都是农业比较发达、以陆军为主的军事大国。尽管在 1 81 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了侵俄战争、攻下了莫斯科城 ,而且在此前后法、俄之间多次交战。但有趣的是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俄两国都是作为同盟国反对共同的敌人——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俄罗斯 (前苏联 )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成为世界的一级 ;法国则成了北约重要的一员。然而 ,仅仅半个世纪 ,苏联军队土崩瓦解 ,俄罗斯几度衰落 …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乙巳条约》草案的拟定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日本侵占朝鲜政策的罪行1.日本明治政府为确保其对朝鲜的"保护权"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及其"条约"文本的出台日本自发动对俄战争之日起,就以战胜首要竞争者俄国、迫使对方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权",推动其既定强占政策进入决定性阶段为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准备。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逼迫朝鲜签订《韩日议定书》《第一次韩日协约》等一系列条约掌握朝鲜的内政、外交"实权"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其亲美英的传统政策,发动了反俄并朝的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的种族间打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并酿成科索沃战争这一严重的悲剧。关于前南斯拉夫民族间冲突和内战的由来,存在许多解说。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波斯尼亚内部的塞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是源于古老的怨恨。比尔·克林顿也认为,冷战的结束将长期来装满“沸腾的憎恨”的大锅盖揭开了,以致整个全球地带充满血腥的冲突。也有观点将南斯拉夫国内冲突的悲剧归咎于领导者的失误和  相似文献   

15.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46):32-33
1.故弄“宣”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北约外长会后大肆宣传,称北约对中国构成的挑战保持清醒,美对中方“实施胁迫性政策,散布虚假信息,迅速且不透明发展军力包括同俄开展合作”等保持关切。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美方有关言论颠倒黑白,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在巴尔干悲剧性的历史上又写下了血色的一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伴随着民族间愈演愈烈的暴力和残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时死亡62人;克罗地亚的独立时死亡与失踪超过2万人(尚不计后来的克拉伊纳冲突);波黑战争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死亡数十万人;而科索沃的民族冲突更是演化成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国际战争。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前南斯拉夫地区、尤其是科索沃民族矛盾与冲突的大量研究:多数观点集中于历史造成的民族积怨,将矛盾激化归因于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主义,也有学者指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诉诸民族主义夺取权力所造成的恶果。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叶青  郭丽芳 《当代亚太》2001,(11):10-13
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政策及其利益基础的历史变动,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国内政治因素和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三个方面剖析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政策的非经济功用,探讨了这一政策与中美政治关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是相关各方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美国以及欧亚地区三个层次的地缘政治冲突的现实.冲突也相应地在三个层次上产生了反映地缘政治冲突的力量格局和平衡的现实结果.俄格冲突也在地缘政治层面对今后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冲击,对北约未来发展的冲击以及对国际能源局势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北约东扩是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以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约东扩所引起的欧洲政治安全边界的改变、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以及最近所部署的相当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不可能不引起重大争议。在2017年慕尼黑北约峰会上,美国开始逐渐摆脱"大选效应",重新表示支持与北约的盟友关系。但是,俄、欧、美三者之间的立场依然相互分殊,北约、俄罗斯和欧洲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今天的北约东扩是否会重蹈历史上西方扩张的覆辙:由一元主义的追求为起点,最后总是落得多元力量并存的结局,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组建"联合阵线"的形式发动过多次海外军事行动,但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北约国家的参与情况却存在巨大差异。本文认为,对地区和全球地位的追求是北约国家参与"联合阵线"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全球地位包括国际声誉和盟友地位;国内政治因素则会对其作用过程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限制政府调配资源的能力。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在地区地位和国际声誉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行动,并做出重要贡献;德国作为法国的竞争对手,在联合行动有助于扩大法国在北非和欧盟影响力而无助于自身地位提升的情况下,结合国内民众反对军事干涉的态度,最终选择不参与;土耳其则在安全威胁较弱的情况下,基于地区地位、国际声誉和盟友地位的考虑选择参与行动,但民众的反对态度使其仅做出弱贡献。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行为选择也与本文的预期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