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荣 《学理论》2011,(19):239-240
虚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交融共存,共同构成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虚拟社会毕竟不同于现实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的问题。要建立和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网络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2.
彭幼华 《党政论坛》2014,(13):60-62
网络这一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网络走入了千家万户,大大激发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它也日益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民意表达平台和新型舆论平台,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现实社会,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秩序也极为重要.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无疑是一道需要求解的社会管理课题.  相似文献   

3.
康德颜 《学理论》2010,(8):87-8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传统现实社会结合的产物。由于它传播快、波及广、容易被激化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然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又是疏导民众情绪,是倾听民意的窗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平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因势利导使其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刊发辜胜阻、李华撰写的题为《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舆论危机应对》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对于各级政府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领导干部不学会正确利用网络来构建电子政务平台,学会网络时代的应急管理,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胡臣友  尹琦 《团结》2011,(5):31-33
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相,虚拟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1.公民政治社会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网络成为泄洪口。现在网民在网上凸显出来的需求,主要有几方面:一是维权需求,有的群众遭遇强制拆迁、讨薪无着、医疗事故、违法行政、暴力执法、掺毒制假危害消费者权益等不公平现象,由于信访、司法、舆论监督等维权手段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新升华。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维系虚拟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适应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是改变虚拟社会管理薄弱状况的迫切要求。建立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管理理念;加大网络管理立法力度,规范虚拟社会管理秩序;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创新互联网管理的模式和强化社会协同,引导公众参与综合管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党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组织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组织工作的服务力;建设“阳光组工”,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加强网络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关注网络舆情,提升组织部门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社区"是随着网络以及人们网络社会行动的扩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新型空间。网络虚拟社区也与现实社区一样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现实社区的各种现象也会自然地反映在或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包括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又多与网络言语行为密切相关,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赌博、网络虚假信息散布等。在与网络言语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中,通常可以透过网络言语行为特点,对犯罪主体的个人特征做出一定的刻画和描述,从而为有效、及时、准确遏制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然变身为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成功开启了人际交往的新时代。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信任机制及动机等都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特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使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感,提高自身自尊水平;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病变,使人际关系产生隔阂。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述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确引导舆情是信息化建设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发展,由互联网等新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近几年"躲猫猫"、"喝开水死"、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的涉警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炒作和迅速传播,更使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直面涉警网络舆情、加强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2)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文化成分复杂,思想观念碰撞激烈,价值取向多元化,越来越凸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凝聚力、树立网络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增强面临着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现实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引发的心态失衡与心理焦虑、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与价值偏离等现象的阻碍。对此,应通过构造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网络生态环境、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主流号召力、推动媒体融合、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四个方面探寻有效对策,以增强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刘朋 《理论视野》2013,(7):42-46
新媒体的发展将公共空间划分为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两个部分,虚拟公共空间的膨胀改变了政党生态环境,迫使执政党进行适应性调适。网络执政力作为执政党动态调适的回应,需要通过增强政党适应性,提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力,提高网络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网络舆情的研判、监管和引导能力,提高网络群众工作能力,以及强化新媒体对执政党的监督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意表达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形式,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其生长空间虚拟、表达方式便捷、时效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言论空间,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二元互动;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也存在着网络民意参与社会治理的无序性、民意表达不平等性和"沉默螺旋"效应等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民意满意度;提高公民素质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及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民意的有序参与,促使网络民意表达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虚拟社会的概念及特征 (一)虚拟社会的概念 虚拟社会是一种源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在各种虚拟空间中展开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  相似文献   

15.
宫奕璐 《学理论》2015,(2):38-39
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前的网络虚拟社会人的生存样态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虚拟交往突破了现实交往所必需的社会等级等因素,让人们重新获得一个足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颠覆了现实生活中传统交往准则,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传统交往相比较,虚拟交往也带来了交往的去情感化、背离客观事实的盲目超时空性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性等消极影响。建立科学的交往观,恰当使用网络,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一、虚拟社会的概念及特征(一)虚拟社会的概念睦拟社会是一种源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在各种虚拟空间中展Yt=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矛盾凸显而导致公众情绪不稳定,随着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互联网成为公众因现实环境中社会不公因素产生的不满情绪的宣泄平台。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情绪传播由于互联网技术特性加持产生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传播特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使网络社会情绪在表达、聚合环节得以加强与优化,并在网络社会情绪引导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方面展现优势作用,其中以算法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以及AR、VR技术尤为显著。人工智能在网络社会情绪传播应用中体现优势的同时也引发诸如群体情绪失控、主流媒体去权威化等新的传播问题,治理与引导领域的"一刀切"做法产生了新的负面情绪。这些问题产生于网络虚拟社会却作用于现实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对网络社会情绪引导提出更高要求。打破人工智能治理网络情绪认知误区、强化媒体责任、提升"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等是使人工智能治理网络情绪得以优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