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2011.8下)中《无法瞑目》一文,又重重地撞击着我已经不太坚强的心灵。我知道,我应当说点儿什么了。 我是20年前“盖艇被虐待致死案”的承办律师,现在山东省即墨市法律援助中心执业。20年来,我除了无奈地关注着“盖案”死一般的寂静外,仍然承办着各类案件。我亲身经历着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不断提高的业务素质和司法水平。  相似文献   

2.
“刚才广东朋友打来电话问:你们还在网上干嘛?都不会买盐啊!我们这里盐都脱销了哦!”一位朋友告诉我,“东北朋友打电话来了叫多买点盐,那里都抢光了!”爱人提醒我。一时间食盐短缺,疯抢云起。据3月20《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报道,  相似文献   

3.
刘勋 《公民与法治》2014,(16):33-33
允许记者对其他人员进行拍摄取证,却不允许对自己拍照,称自己有“肖像权”。近日,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位副市长的霸道作风令记者十分不解(7月20日《广州日报》)。当记者表示,核查矿难过程是正常采访,需要拍照留证时,这位副市长依然态度蛮横地说:“我有自己的肖像权,我怎么没有资格要求你删照片,你有什么资格随便拍我?”这位副市长拒绝拍照的辩词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的案头,一直放着一期“又是一年春草绿”时的杂志 ──《中国律师》第四期。刘桂明总编辑《拥抱春天》 的“絮语”一直让我忘不了这个春天,即中国律师制度恢复20年的春天,亦即作者所拥抱的“律师的春天,法治的春天,改革的春天。”《拥抱春天》写得很美,很有意境,很有深度,使11万中国律师充满了希望。但作者又出了一道相当难的“律考”试题“你为什么当律师?”五个月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当律师呢?没有想到数月思考得出的结论竟是:我本不想当律师。 可能与出身军人之家有关,从小我生性好动,在政法大学读书时还任校武…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二十及冠。《中国律师》杂志的20年的历程证明她作为中国律师的门面与喉舌是适格的,当可及冠。及冠者。以为加冠、弱冠,是以示成年。汉时,男子满20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作为中国律师的一员,巧的是执业年龄与《中国律师》的年龄相同,如今也是及冠之年了。而且我从《中国律师》的忠实读者到读者兼作者的20年经历,不仅有着同龄人经历上的相同感受,而且深感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开卷有感     
《江淮法治》2011,(14):55-55
编辑同志:炎炎夏日来临,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让这个漫长的夏季更多了一份热闹。在夏天的诸多热闹中,《江淮法治》是最热闹的一种.“特别关注”让我能够了解社会事件的最前沿,“人物春秋”让我认识法治领域或平凡或伟大的人们,“法苑心语”让我倾听百姓的心声.“法治在线”让我拍案惊奇于大千世界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归来》,《归国》,《一代天骄》,《氢弹之母》等等──知青们向我讲述我写的故事──1973年正月初出狱后我回到大围山区,回到生产队,回到我那座东倒西歪的土砖屋内。周围的一切没有什么变化。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除“阶级斗争”的由头和手法不断翻新外,其他东西原封不动。女知青急剧减少,都嫁人去了,男知青却还“残留”着一些。他们纷纷来看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示对我的关心和同情,送给我木炭、木柴、蜂蜜、大枣、食油和钱。知青组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被某些社员搬走了,我得一件件讨回来。他们一般都还通情达理。三年牢狱生…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生活》2010,(14):41-41
在我们这些不相干的外人眼中,《我承办的“情人劫”案》一文所讲述的案件被害人杜丽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对象。她在京城过着舒适安稳的日子,丈夫、儿子、房子和工作一个都不少,她不用为高额的房价而焦躁,不用为孩子的教育担心,不用为赚钱而辛苦奔走,而且公婆的条件也属小康,更不用为老人将来的医药费神伤。这个婚姻里面所承载的一切,是多少在京城漂泊的女孩可望而不及的啊!  相似文献   

9.
袁江 《中国律师》2008,(4):32-33
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下午,《中国律师》杂志社副主编陈秋兰打电话约稿,让我作为杂志的“老人”,为创刊20年写点儿东西以示庆贺。我知道这既是客气,也有些希冀,虽然自己一直关注着那样热爱的《中国律师》,但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落伍了,也不了解曾经那样熟悉的律师领域了,写不出可以让读者感兴趣的文章了。但我还,是愉快的答应了,因为那是我曾经为之工作近十年的刊物,感情的牵挂和长期的关心以及思考已在内心深处积淀了厚厚的“茶垢”,自己却不知其中滋味。当提起往事,对约稿必须有个交代的时候,就又提起了回忆,使我思绪像老茶壶煮白开水地翻滚起来.也渐渐地有了一点点味道。  相似文献   

10.
“可以理解”周葵法庭辩论正在按着它既定的程序进行,像是一艘即将驶进港湾的游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会有突兀的风浪。我呷了一口茶,轻松地品味它淡淡的苦涩,等待着辩护人发言结束。这一幕,是数年前我承办的一起“皮包公司”诈骗案出庭时的情景。5名被告人以麻袋购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检察官》2011,(18):2-F0002
2011年8月19日,由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检察官》杂志社主办、承德市人民检察院和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承办的“职务犯罪检察实务疑难问题研究”研讨会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召开。  相似文献   

12.
备受关注的政府“下告上”第一案—河南周口郸城县城关镇政府起诉市县两级政府,目前面临着“胜诉无望,又不能轻易撤诉”的进退两难境地(9月20日《新京报》)。被舆论一致看好的诉讼为何陷入了两难?对此,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王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心中的苦衷:“我怕的是什么?不是官司的输赢。是官场的无形压力。”可谓一语道破了蕴藏在案件背后的玄机。  相似文献   

13.
Honey 《检察风云》2010,(7):75-75
我力挺《阿凡达》.它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无所谓什么奥斯卡。我承认我—直看好《阿凡达》,除了“史上最卖座”云云的形容词之外,我是真的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诚然《拆弹部队》也的确是无可挑剔。当两个片子都接近于完美的时候,必然会有—个被“杯具”。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我公你母。”显然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在奥斯卡的台下是一只败走的公虎。  相似文献   

14.
陈玉峰 《法人》2013,(10):51-51
《办法》明确规定中介机构禁止泄露委托人信息、未经委托骚扰他人等20种房地产经纪行业违规行为。麦田房产敢“顶风作案”,背后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律师》创刊20周年。我是《中国律师》的忠实读者,210期,几乎没有拉下一期。我也是《中国律师》的作者,从1990年起,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我在《中国律师》陆续刊登了10多篇文章,如果算上《中国律师网》,那就更多了。《中国律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不过,仅仅说《中国律师》是律师的良师益友似乎还不够,应当说《中国律师》正担当着社会的良心!  相似文献   

16.
高绍安  朱玲丽 《中国审判》2014,(6):F0004-F0004
5月22日-23日,由《中国审判》杂志社主办,成都市武候区人民法院承办的“新媒体时代运用微博微信构建司法公开体系”凋研活动在武侯区人民法院举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司法鉴定学术的交流,进一步规范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活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贯彻实施两周年之际,由司法部司法箍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中国司法鉴定》编辑部和《法医学杂志》编辑部承办、黑龙江省司法厅协办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研讨会”于2012年6月29日至3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  相似文献   

18.
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二次会议前夕,记者从全国人大获悉,《反垄断法(草案)》不在此次上会审议的正式议程之内。这是《物权法》、《破产法》之后,又一部在审议前夕被撤下的重要法律。一位全国人大制度专家表示,“这预示着我国立法博弈的时代已经来临。”(6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9.
《电子知识产权》2011,(5):12-12
4月20日,国家版权局正式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版权工作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十二五”时期,版权工作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版权认知度达到八成以上。  相似文献   

20.
差不多是20年前,我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学会生存》。那时的我,对新知识十分敏感,感觉这简单的书名后必定隐藏着一个爆炸性的观点,买回家后一读,果然如此!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的一个观点说:人,不能再把学习当做是人生前一部分时间的事了,而是要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 那时,我还在西部古城生活,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对“生存”一词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这本书新颖的观点使我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