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侵害名誉权的纠纷在各类人身权侵害案件中居于首位,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处理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正确确定名誉权的客体范围、认定名誉权侵害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因黄色小说《欲神》出笼,首先由曾成功饰演杨贵妃而名噪一时的舞蹈演员周洁率先状告青海人民出版社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人格权,继而,青海人民出版社又状告周洁侵害其名誉权。这场罕见的“连环诉讼”,既是名人案,又属文化案,它写下了上海乃至全国名誉权纠纷案的诸多“先例”法律援助诚意终于使他出山1994年7月22日。青海人民出版社经过艰苦的上诉,终于迎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的公开审理。这一天,对青海人民出版社及其诉讼代理人刘克希来说是铭心难忘的日子。时间倒退到一年前。1993年7月1日,石头城骄阳似火。因公出差的江苏…  相似文献   

3.
经过两年多的审理.曾经一度轰动舆论的“董牧师名誉权纠纷案”近0在沪审理终结。法院查实,作家张聂尔在其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第一人)中指称的”童健会打坏毛岸青脑子”一说无事实依据,判被告张聂尔及转载作品的上海茶报侵犯了董氏的名誉权,并责令两被告赔礼道化赔偿原告童健吾的6个子女人民币5000元。童被百是中共早期党员,在二三十年代以基督教牧师身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三十年代初,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带至自己家中抚养,保护毛氏兄弟达4年之久。1993年1月11日,上海某报刊登了部队作家张聂尔所著的(中国第一人)一书的邵分…  相似文献   

4.
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讲,即是探求名誉权、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本文从分析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入手,结合笔者对该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阐释了公众人物的概念、分类,以及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特征,并引入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关系探析,从而得出该问题的实质所在。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陶武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代理三起名人官司出名。三场官司的主角都是女性,案发地都在上海,一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的名誉权案,二为香港影星刘嘉玲的肖像权案,三为上海姑娘潘苹的毁容案。  相似文献   

6.
试论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了现今的时尚,少自垂髫,老至耄耋,都希望能在网络上过一把瘾。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太快,与之配套的法制建设便显得落后了许多,使得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灰色地带,仅凭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其中,网上侵害名誉权便是一个较热门的话题。如何防止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在网上被侵害,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的特征  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与传统的侵害名誉权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影响的范围更大。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国界、地域、时间…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是审判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侵害名誉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具有损害事实的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但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构成在这四方面上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其认定标准与一般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必要予以专门研究。一、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侵权行为违法性的标准只能是违反法律规范。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只有违反了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即对公民或法人进行了侮辱…  相似文献   

8.
李一达 《西部法苑》2003,(10):64-64
名誉权是人身权的一种,也是人格权的一部分。公民的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生命健康权和法人的名称权、法人的名誉权等,都属于人格权。  相似文献   

9.
张瑞 《中国审判》2010,(8):82-83
在文学创作中,小说侵害他人名誉权时有发生。但司法实践中对具体文学作品是否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无论从侵权事实的构成、侵权责任的认定还是法律适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争议很大。  相似文献   

10.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张新宝《民法通则》颁布以来,不少学者撰文讨论侵害名誉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包括侵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界限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与赔偿数额问题等,也有学者对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杨涛 《检察风云》2011,(2):60-60
从国际诽谤法通行的规则来看,官员、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与普通公司保护标准并不相同,名誉权的保护程度呈阶梯状。  相似文献   

12.
晨冰 《检察风云》2015,(1):52-54
1987年生效的《民法通则》,正式将公民名誉权纳入民法保护。这一年,以侵害名誉权起诉媒体和记者的案件陡然增多,被称为"告记者热"现象,许多案件发生在报业发达的上海。其中,以一曲《血染的风采》红遍全国的歌手徐良名誉侵权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一、名誉权说。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二、准名誉权说。死者的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象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的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可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准名誉权。三、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的名誉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与其说死者的…  相似文献   

14.
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名誉权初探叶仁文我国《民法通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嗣后,司法实践中侵犯名誉权案件日渐增多。笔者在此要探讨的是,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对于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侵犯名誉权诉讼案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与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充分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逐渐懂得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体现了社会在前进。但从个别现象看,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的界限不清,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也确实有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作为抵制舆论监督的保护伞,他们动辄以侵犯其名誉权为由逃避舆论监督,给新闻机构施加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的名誉权意识已越来越强,名誉权纠纷案件的数量也大量增加。仅1996年1至10月,湖北省各级法院受理名誉权纠纷案件有158件。如何判定是否构成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及适用法律,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比较多。笔者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责任认定近几年来,因新闻报道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增加幅度较大,并且涉及到一些权威性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新闻法》,有关的规定比较分散,新闻单位也往往强调新闻报道快、新的特点,掩饰报道中的失误;加上报道反…  相似文献   

17.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士林 《法学论坛》2003,18(6):5-11
本文从界定公众人物的含义和范围入手,说明了公众人物名誉权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及其和言论自由的冲突关系,并大体分析了这种冲突的原因。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解决这种冲突的机制,而宪政先进国家则通过引入宪法确立了对这种冲突的平衡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名誉权法制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由传统上的侵权法调整转向宪法调整,这种趋势说明在名誉权案件特别是在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案件的审理中,要兼顾名誉权和言论自由这两种价值,而我国近乎没有宪法适用,怎样从宪法的高度解决这种冲突,司法实践迫切需要宪法学理论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8.
从怀才不遇到遇见伯乐,从跳槽失利报复东家,因参加电视台职场真人秀节目而小有名气的达人李冉因为一篇博文惹上了名誉权官员司。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除了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以外,《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又从民事的角度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民法通则》对这种权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实现的,如果公民的名誉权遭受他人非法行为的侵害,民事权利主体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但是,由于《民法通则》实施的时间不长,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还缺乏审判实践经验,因此,本文就人民法院如何正确审理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作些初步探讨。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不外乎两各方式:一种是侮辱,另一种是诽谤。侮辱与诽谤,实际上包括两种性质相近又有所区别的行为。侮辱是指用丑恶言论或举动对他人进行不堪入耳的辱骂或以其他形式公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划定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边界要从新闻报道的主观态度和批评对象的社会身份两个方面进行。对一般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力度要大于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力度;新闻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报道只有是出于"实际恶意"的才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