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贞丰县采用“干部十农户”的办法,解决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生产投入困难的问题,促进生产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所谓“干部“农户”生产模式就是由1名或数名机关干部出投资、自由选择一贫困农户为‘’联姻”对象、由农户出劳力.根据具体情况.或从事种植、养殖,或从事加工、运输等生产活动,并采取先向农户支付部分工资,获利后按照除本分利.对半分成的原则进行盈余分配。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当地部分贫困农户的生产投入问题,并为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机关干部领办乡镇…  相似文献   

2.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跨世纪工程。竹山县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中,建立健全一套切合农村实际的运行机制,使创建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创建内容科学化。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科学与否,关系到创建活动的成效。脱贫致富是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共同的心声和迫切的愿望,培养“四有”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要求。“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争创评选活动以促进劳动发家致富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政》2008,(8):63-64
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由206名会员组成的仙格庄村果蔬协会成立,凡加入协会的农户今后种植什么、怎么管理、怎么销售都将得到协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协会充分利用“公司+协会+农户”这一生产销售格局,在很大的程度上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和增效。  相似文献   

4.
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使民族贫困山区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改革问题,一个是生产力如何发展问题,对于民族贫困山区来说,因经济、文化、社会发育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困难之一:市场观念淡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山区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留下自己消费的部分外,基本上由国家统一收购,无需农民自找市场,自行销售。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民族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市场观念淡薄。一是干部仍然沿袭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工作方法,“年初下达计划─…  相似文献   

5.
他为“光彩事业”添光彩河南省内乡县农民企业家陈书法投巨资兴办种牛羊养育场,把种牛、羊投放给农户,扶持农民立足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大白山羊支农产业,共投放大白山羊8.5万只、牛4000多头,使投放户的人均收人增加600多元,受到了贫困山区广大群众的好...  相似文献   

6.
拓宽流通渠道抓好边贸市场赵令煌对于贫困山区县来说,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农民解除农副产品卖难的困惑,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培育市场,逐步形成农副产品集散地,从而幅射四方,打破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格局,加强周边县、市的贸易往来。这是发展市...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党.贫困山区是"三农"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加强和改善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是贫困山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本文围绕如何搞好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求对促进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报载:地处欧洲边缘的芬兰农村,设有大量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的“农村中心”。在这些贴近农民的“中心”内,汇集了农艺师、工程师、经济师、信息师等各类人才。职责是,将适销对农的实用科技、市场信息、管理知识适时教给农民,对农民提出面对面的传导,将一个个普通农户...  相似文献   

9.
竹山县地处巴山东麓、鄂西北边角地带,是全国重点贫困县、湖北省特困县之一。自1993年以来,县委从农村社会细胞抓起,在全县25个乡(镇)开展“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速了贫困山区“双脱贫”的实现。三年多来,不仅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不减,而且争创活动正逐步在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等社会群体中展开,方兴未艾,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这是加强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找准激活点.调动农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  相似文献   

10.
张秀冰  段润义 《前进》2010,(1):44-45
先发展后环保,还是先环保后发展,是摆在贫困山区乡镇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娄烦县天池店乡围绕“贫困山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煤焦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加快绿色转型、生态建设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三大主题,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上饶县茶亭乡是怎样发展蚕桑生产的郑日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帮助农民奔小康:上饶县茶亭乡党委、政府设法为农户养蚕致富当“参谋”、做“后勤”,使蚕桑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全乡养蚕农户1994年发展到3500多户,产茧7020担,创收入660万元,成...  相似文献   

12.
贺锴 《前进》2013,(7):19-21
“我活了70多岁,还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而且是省报的总编辑。”说话的,是静乐县贫困山区的一位70岁老农。 2012年9月21日,山西日报启动“记者贫困山区行”活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1支小分队分赴全省11个地级市的贫困山区采访。活动启动后,集团总编辑兰炎平、副总编辑杨小宁带队到忻州市静乐县贫困山区采访。与农民拉家常,让记者们听到了上述话语,内心也收获着感动。  相似文献   

13.
数据浙江     
今年是我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这一工程的最后一年,各地加大了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扶持力度,围绕低收入农户增收这个难点,通过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等产业,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现在的进度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07年“80%以上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等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甘肃省民勤县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帮助农民增收的实践中,把农民组织起来,采取“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组织模式,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民勤县是个农业大县,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干部反映最多、最集中的一条,就是盼增收、盼发展。但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如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09,(8):26-26
一、大力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一是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各类规模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基地规模。二是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从工商登记、银行贷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保险保障、项目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三是鼓励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展土地股份化合作尝试,按照市场机制将承包农户的承包地折价入股或者量化成股份,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凌广志 《政策》2002,(4):31-33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新兴县勒竹镇不甘贫穷的十几家农户率先养鸡,并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市场空间,后来发展成为“三温一古”四家龙头企业(即温树汉的养鸡集团、温木辉的养鸡公司、温鹏程的温氏集团及古章汉的万益公司)。  相似文献   

17.
坚持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农民的争创积极性,让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是竹山县“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的内在规律之二。一、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一切从群众出发”,顺应群众的心态和思想状况,使广大群众乐意参加。“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农民群众,群众参与热情的高低决定着活动的成败,而要激活群众的参与热情,关键在于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心态和思想脉搏,选择一种使广大群众乐意参加的好载体。竹山县在开展“十星级农户”活动之前,也曾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引导农…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09,(8):21-21
一、大力发展种植业产业化基地。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龙头企业支撑。龙头企业经营生产要有基地原料作保障。为此,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是可行的办法。即在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前提下,以租赁经营、返租倒包方式,进行基地规模化种植。例如,对现有农户分散的土地,在租赁的基础上,由公司统一规划整理、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收购加工,优先聘用出租农户负责田间管理.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96年玉林市政府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鼓励当地农民养殖肉鸡以来,许多农民因此走上富裕之路,至今整个玉林市已经有18家公司推广这一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1年2月,长泰县农业科技综合服务队庄稼医院医生施建章根据群众需求,创办“长泰县农友技术交流协会”,为农友架起一座科技“金桥”。一年多来,农友会上联科技部门、技术专家和供肥供药厂家,下联广大专业户、农户,促进了新技术、新肥药、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帮助单家独户的农民解决学科技、用科技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