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菡芳 《今日民族》2001,(1):43-43
“云南之名”始于西汉,初为县,后为郡,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数百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百置祥云郡,治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  相似文献   

2.
《南诏德化碑》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研究唐史特别是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南诏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辩解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新唐书·南诏传》)后代“归唐”,“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蛮书》)卷3)。从而在他的继承者异牟寻时,南诏又归属唐王朝。《碑》文记述了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统一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晚期,在今大理县城附近就有人类居住,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龙等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是大理最早的民居。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石刀、陶盆、钵、罐等器物,则说明大理最古老的居民中有定居的农业民族。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该郡所辖叶榆县是最早的大理县,县治在今大理县喜洲公社,城址已湮没。东汉时期,叶榆县改隶永昌郡。三国时期,今云南省属蜀汉管辖,叶榆县隶属新设置的云南郡,入晋仍如此。南朝时置东河阳郡,下属二县,其一为叶榆。隋及初唐,洱海区域的少数民族“河蛮”(亦称“西洱河蛮”)在洱海西岸修筑了大和、大釐、羊苴咩等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首领皮逻阁逐“河蛮”,占据大和城,翌年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  相似文献   

4.
莲城古镇     
吴平 《今日民族》2005,(6):65-66,F003
莲城古镇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处于滇、桂、黔三省区的结合部,面积478.25平方公里,是古句町国故地,现广南县政府所在地。据清道光五年《广南府志》载,广南坝子以“诸山布列,形似莲花”而得名“莲城”。莲城古镇始建于秦朝,历经句町国(秦朝)、句町县(西汉元鼎六年)、僚子部(侬氏据地)(唐开元二十一年)、特磨道(北宋元年)、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元朝至元十年)、广南府(直隶厅)(明朝洪武元年)、广南县(清朝宣统三年)等历史时期,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为莲城古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从已发现、经鉴定具有…  相似文献   

5.
大理崇圣寺三塔,名闻中外。其主塔千寻塔之始建年代,著名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自四十年代以来留心考证,认为南诏丰祐时“天启元年(公元八四○年)建成之说可信”。有关著作及文章,如《云南考古》、《云南文物古迹》、《大理古塔》、《大理千寻塔调查》等均从此说。然而,仔细阅读诸先生有关文字后,犹有疑窦,今提出如后。  相似文献   

6.
南诏故都太和村位于下关与大理之间,西枕苍山,东临洱海,我曾两度到太和村西参观赫赫有名的《南诏德化碑》,却始终没能进入村中一睹民风村容,颇以为憾。今年有幸参加“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研究课题,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太和村,多年的宿愿终于得偿。深藏国宝的山林沃土太和村中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有《南诏德化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景区,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的重要人文景观。太和村是唐代南诏国的故都。南诏太和城位于太和村西,是南诏第四代王庆逻阁统一六诏后建立…  相似文献   

7.
梭磨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城东32千米的梭磨乡境内。“梭磨”藏文含义为“岗哨多”。据《四川通志》、《理番厅志》载:“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置长官司,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升安抚司,四十年(公元1775年)又升宣慰司。”最强盛时的梭磨土司为“四土”(是以原嘉绒藏区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之首,辖有理县的来苏九沟,黑水五十沟半,以及今阿坝、红原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其幅员纵横近1000里,约6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辉煌了数百年的梭磨土司为何在一夜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许久以来,成为我们心中难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8.
七、南诏源流纪要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著录此书,嘉靖十一年刊本,德化李氏木犀轩收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藏本。公元一九五六年,王重民自北京抄此书寄云南图书馆,瑜始获读之。书前有嘉靖十一年正月蒋彬《自序》,署“赐进士出身兵备副使湘源蒋彬书于大理分司,”有“原学”、“鹤田”两篆文章。按:万历《云南通志》卷八按察司副使题名:“蒋彬,原学,广西全州人,进士。”不详其事迹。《天一阁书目》著录“《南诏纪要》一本”,不言撰人名,不识即此书否?又不识今存之抄本即出自天一阁否?未见前人纪录,不能详此书流传之经过也。蒋彬《自序》谓:“予至兹地,从郡志寻南诏颠末,而世系支派先后互矛盾,漏误相因仍,反覆之而不得其说也久矣!乘暇乃  相似文献   

9.
公元7世纪,我国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地处祖国西南一隅的云南,在图书雕印、典藏和装帧等方面,由于受来自祖国内地的影响,也形成了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图书事业。过去,对这一问题,没有系统的研究,今余搜集史料,编写成文,是想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图书事业。 一、图书事业的兴起 南诏、大理国时期图书事业的兴起,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 早在汉晋时期,云南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就十分频繁,叶榆人盛览,师从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司马相如,学成后著《赋心》4卷,“这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第一次直接用汉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昆明人张志成,文帝太和间,“入蜀学王羲之草书,归教国人”致使后来的南诏学生,“其俊秀者颇能书,有晋人笔意。故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 这种向中原地区学习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南诏大理时期。  相似文献   

10.
·背景· 1999年 12月· 云南巍山前新村 [南诏]:古国名。是唐代以鸟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公元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共254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为郑买嗣所灭。  相似文献   

11.
福州自古称“东南巨丽”、“海甸都会”,就因为它是海湾盆地,四围环山,一水中分,丘屿星罗,水网密布。古人论会城形胜,皆谓闽江汇七郡之水朝宗会城,为全郡之形势;城内外有九条水带环束:到任桥(今东街口)、安泰桥、九仙桥(今南门外)、洗马桥、虎策桥、沙合桥(今小桥)、万寿桥(今大桥)、江南桥、乌龙江;背倚越王山(屏山),面对四案山(横  相似文献   

12.
邑人  洪钟 《今日民族》2008,(8):37-38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意为“本境福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村社的生死祸福之神,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从白族的本主来看,有古代(如南诏、大理时期)的帝王和文臣武将、英雄人物、宗教神佛等,也有自然崇拜之神。东山庙就是丽江金山白族的本主庙,供奉的是东山老爷。  相似文献   

13.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民族的首领。“炎”指炎帝,“黄”指黄帝。炎帝姓姜,系炎帝族的首领。炎帝族最初是西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不断与以 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由于炎帝族力量不敌九黎族,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得到黄帝族的援助,炎黄两族同心协力打败了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帝族后来与炎帝族在阪泉(今河北省怀来县)发生了3次大冲突,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这样,炎黄两族成为中原地区的大族。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  相似文献   

14.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东红 《思想战线》2002,28(6):136-138
由云南大学与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4~18日在云南大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61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旧学、开拓新知。参会专家学者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美国、日本、瑞士、英国等国家。大会共收到论文124篇,近百万字。近20年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大总结与大检阅。在《僰古通纪》的诠释、云南佛教研究、白族形成与发展、南诏学学科建设、南诏大理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其新观点、新资料、新理念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魏姓与台湾魏姓源流沙旭升魏姓是中华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其起源,主要有以邑为氏和以国为氏。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子高受封于毕国,后国灭。春秋时期,毕公高的裔孙毕万为晋献公大夫,毕万于公元前661年受封于魏邑(今...  相似文献   

17.
僰人入播考     
秦以后分布于今四川宜宾地区之人,有一部分沿长江东徙,至迟于南齐时已到达今江津一带。贵州习水三岔河发现之岩墓岩刻为蜀汉时人留下之史迹。唐初开南蛮后,人先后有两次进入播州的纪录,但均未能长期在当地扎根。杨端为第三次入播之人酋领;其时,官军为南诏及僚人牵制,人遂乘此有利时机入据播土。杨氏家族此后遂开疆拓土长期统治播州。此外,播州正北及西北宋代犹有其他人支系活动。  相似文献   

18.
张楠 《创造》2002,(10)
《(宋)大理国梵像卷》,因系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又称为《张胜温画卷》(以下 简称《画卷》)。《(宋)大理国梵像卷》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南北双绝”,是我国誉享中外的两件艺术瑰宝,而且二者的“遭遇”相同,命运坎坷,具有传奇色彩。目前,继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获得极大的成功,大理又新建《天龙八部》影视城及40集电视系列片《天龙八部》开拍之机,对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宋)大理国梵像卷》、《清明上河图》与《天龙八部》进行比较研究,对研究南诏、大理历史及如何应用《画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解小晏专意令词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解小晏专意令词之谜刘庆云晏几道因沉沦下僚,在《宋史》中无传,连在晏殊传后作附传的资格也没有,因之清代顾梁汾大为感叹:“燠凉之态,浸淫而入于风雅。”近人况周颐对“其名殆由恃父以传”亦怀不平之意。(引文均见《蕙风词话》卷二)夏承焘先生作《二晏年谱》,虽...  相似文献   

20.
有唐一代,南诏国境内的百越系民族被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棠魔蛮、茫蛮、白衣等,其共源于汉晋时期的鸠僚|主要分布于南诏国的永昌、开南、镇西、银生节度等辖境内。现有研究多从其源流与分布、文化等进行过梳理和分析,但由于其研究视角使然,对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此外,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金齿诸蛮随着其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等的发展,已以特殊的方式对自我进行了表征,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南诏国势力向西、向南的不断扩展,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渐次纳入南诏国治下,成为南诏国战时的重要倚重力量,并成为南诏西南门户的守卫者。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民族关系具有多元特点:与南诏国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政治方面|与濮人系民族、氐羌系民族等杂处,民族关系密切|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分布区是南诏国与古中印半岛往来的重要交通孔道,加之与古中印半岛多民族同源之故,使其与骠国等域外民族亦有了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