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 16— 18世纪 ,随着中国文明的传入 ,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由于耶稣会士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变革社会的主张的不一致以及欧洲中心论等原因 ,西方思想家形成了“颂华派”和“贬华派”两个阵营。无论是“颂华派”还是“贬华派” ,他们都从中国文明中汲取养分 ,接受影响 ,并把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认识和见解溶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使之成为欧洲或西方政治思想和学术主潮中的一份子 ,并对欧洲或西方产生长盛不衰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韦棣华是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吏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关于她的生辰日期和来华时间,迄今一直是众说纷纭.陈希亮就此所作的考证和辨析以及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韦棣华的来华时间,其实她本人在《庚子赔款和中国的图书馆运动》中即曾明言事在1899年.将美国退还给中国的第二批庚子赔款的部分资金争取用于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是韦棣华在华生涯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此项活动中,韦棣华是主要创意者和全程操控手,她为此所特出的辛劳和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阎利 《党史纵横》2012,(1):50-51
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这是一个印度人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如果将他的中文名字说出来,可能就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印度人的中文名字叫“柯棣华”。20世纪30年代,柯棣华成为中国反侵略战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4.
《党史博采》2006,(7):56-56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1910年生于泰米尔纳社邦绍拉普尔市。1936年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1938年正当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他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重重阻挠,毅然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先后在延安、华北等地为抗日军民服务。1940年任晋察冀边区白求思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9日不幸病逝。  相似文献   

5.
李红喜 《党的文献》2005,1(5):53-58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时提出了关于在华日本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重要思想,积极支持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战斗争,并高度评价其反战成就.中共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使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斗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2005年,在举国同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牺牲在抗日烽火中的印度籍外科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中国名字柯棣华。28岁那年,柯棣华从恒河之畔来到了黄河之滨,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拯救英勇的抗日将士生命的事业中。业务精湛、忠于职守的他最终赢得了一位在黄河之滨长大的中国姑娘的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7.
提起白求恩,国人无一不晓,但谈到柯棣华,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柯棣华的感人事迹不亚于白求恩,他继承了白求恩的未竟的事业,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整整战斗了三个春秋,他像白求恩那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相似文献   

8.
梁辉  漆菲 《党员文摘》2009,(9):38-39
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员工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事件一经曝光,随即在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在华跨国公司当中引发“地震”。  相似文献   

9.
<正>江一真在白求恩卫生学校迎来印度大夫柯棣华等人白求恩牺牲不久,又有两位国际友人来到了白求恩卫生学校。他们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和巴苏华。1938年,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以示印度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此举得到印度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这年9月17日,由5位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  相似文献   

10.
袁南生 《湘潮》2005,(9):48-52
很小就听到印度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名字,他与加拿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都为中国人民和他们自己祖国的人民所永远怀念。柯棣华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今马哈拉斯特拉邦邵拉普尔市)。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次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切会见了他们。后来,他担任八路军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曾与爱德华、巴…  相似文献   

11.
1938年9月,正当中国人民饱受日军铁蹄蹂躏的时候,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他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和当地患病群众,培养医疗骨干,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边区军民的爱戴。他还刻苦学习中文,不仅能用流利的汉语和伤员沟通,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与恒河流域,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在这两条母亲之河哺育下的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日前线,一位在黄河之滨长大的中国姑娘爱上了一位来自恒河之畔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员。于是,人类最古老的两大民族的传统友谊在血浓于水的升华中,演绎了一个流芳千古的现代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戴艳芳 《求贤》2006,(12):40-41
目前,随着外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企业在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也日趋暴露,许多外资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在经过几,1年的经营后。由于矛盾重重、内耗严重而难以为继,有的甚至不欢而散。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对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及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贵阳市推出了《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画册。画册如一个历史向导,将这段发生在那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反战志士组成援华医疗队,跨海越洋来到战火纷飞中国,来到抗战后方、生活异常艰苦的贵阳,投身于另一场与死神的战斗场景简练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动了人们。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给跨国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本土化成为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要受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本地化战略、本地人才素质和海外公司对本地人才需求程度等因素影响。在华跨国公司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具有众多特点,包括高薪酬、委以重任吸引本土及归国人才,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自行培育人才,在本土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并购寻求人才等。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不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足以及人员稳定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在华跨国公司应注重树立平等、开放的本地化理念,加强对员工以及中国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建立本地人才开发计划,完善晋升体制,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采取合理的薪酬和招聘策略,吸引优秀人才;在本土化过程中注重培训机构的专门化和培训内容及方式的国际化,培养出最适应企业发展以及业务需要的员工。  相似文献   

17.
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同日,中、英、印共同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宣布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员工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不久前遭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拘捕。该间谍事件一经曝光,随即在中国钢铁行业及在华跨国公司当中引发地震。境外经济间谍多如牛毛力拓间谍案只是揭开了外国公司在华间谍行为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华间谍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9.
高凤山 《党史文汇》2006,(11):28-31
抗日战争初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北美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帮助抗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一年半的时间里,仅在灵丘抗日前线就工作了近三个月.  相似文献   

20.
《党建文汇》2021,(3):55-55
针对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台涉华报道严重违反中方有关规定,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通报,不允许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中方这一决定合规合法,合情合理。然而,英国一些政客近日却继续为制造假新闻的行径张目,执意混淆是非,进一步暴露其严重的对华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