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析"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科学地探究"五四"精神的实质并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首次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为响应这一号召,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源泉。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怡然 《学理论》2012,(1):16-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的源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建设的民族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东旭 《学理论》2012,(25):188-191
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员工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为创建富有特色的一流高职院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高校主体力量的特殊构成,使得高校要承载此重任,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校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互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杨栓保 《学理论》2012,(19):13-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功能,对于解决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解决人的需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价值,包括核心文化建设价值、先进文化发展价值和整合文化创新价值.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导作用,牢固构筑精神支柱,加强教育引导,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9.
胡久青 《学理论》2012,(1):122-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成为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对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5.
16.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5,2(6):33-38
"幽灵"是最能体现德里达哲学的解构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幽灵首先是一种视域--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幽灵的幽灵性即幽灵的解构性,解构是一种无条件地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权利,而这种解构也就是延异;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进入幽灵向我们敞开的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其次,幽灵也是一种取向--自由、解放、他者的取向.解构旨在拆解某种权威性话语,而这种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解放,对人的解放也即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而自由和解放则必然地意味着兼容他者,由此则解构性的幽灵必然地内蕴了自由和解放的建构性价值取向.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在自由解放的哲学诉求中建构他者性取向的公正原则.与幽灵对话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解构形式,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志业--指向现实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形而上学视野的主客辩证法夸大意义逻辑功能,神秘化由意义逻辑衍生的同一性,从而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的理解只能围绕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展开——主客批判逻辑。后现代性哲学视野中的否定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非同一性意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对同质性思维予以批判的同质否定逻辑。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理解的最大困境都是根源于意义逻辑,前者把意义逻辑置于天国思维,后者遮蔽意义逻辑。因此,应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性哲学的视野,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重新审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应被理解为尘世和谐逻辑,即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0)
所谓"一把手"是指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一把手"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一把手"腐败,会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但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也存在着一定困难。为促使"一把手"正确行使权力,就要不断加强廉政教育,也需要上级部门和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督,建立并落实"五个不直接分管制度""会议决策末位表态制度"等等,从多层次入手,使监督有效。  相似文献   

20.
魏裕铭 《学理论》2010,(12):150-152
对《孟子》散文艺术的幽默风格的研究,学者关注较少,仅少数专家点到为止。详细讨论了《孟子》散文的比喻和引人入彀的幽默手法,并与苏格拉底风格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