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中的怨刺诗,尤其是政治怨刺诗是我国忠谏传统的思想层面的源头之一,而我国历朝历代沿用的谏诤制度,是忠谏传统的现实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诗经》批判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忠谏传统在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上都带有明显的批判特征,表明中华民族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并不缺少西方哲学所强调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唐代证据规则广布于典章律令以及司法史料之中。维护人道伦理、依法取证与采证、情理与证据并重是为唐代证据制度之基本原则。唐代取证规则由拷囚规则、秘密取证规则以及"以谲"取证规则构成。疑罪规则、五听规则以及"术审"规则构成唐代之心证规则。  相似文献   

3.
乐山市公安机关扎实开展"基层夜话"活动,创新访谈模式、丰富访谈内容、提升访谈实效,广征民意、广纳民谏,创新管理、提升服务,全面构建全警大访谈、全民大评警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4.
晋襄公是介于晋文公与晋悼公之间杰出的君主、政治家和统战谋略家。晋襄公在位期间,实施对内宠功任贤、从容纳谏、奖赞臣下;对外"尊王攘夷"、抑秦服卫、避秦不战、施谋胜楚、温和礼让、收鲁联曹等统战谋略,促进了晋国内部的团结和发展,确保了晋国霸业的持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杜甫《八阵图》诗所咏诸葛亮的“遗恨”, 隐括了三国时期蜀、吴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遭致破坏的历史事件及诸葛亮为此而生的千古遗恨。诸葛亮之所以事前不谏刘备东伐吴国,实因有其难言之隐。这也是诸葛亮抱恨终生的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6.
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本土的一项民主形式,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根脉,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参与政治协商主体出发,梳理古代政治协商的清议(民间/非官方的)和言谏(官方的)两种传统,并以言谏传统为主要观照对象,对谏官的主体品格操守、参与言谏的方式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进行探讨,并以此窥探谏官在实践中维护和推进协商制度的落地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贞观政要》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政治典籍。它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君臣关于从政治国的议论、问答、诤义、奏疏等,包含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治国思想,即招贤纳谏、廉政安民、依法从政、勤于学习等。唐太宗君臣们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的本质,使得他们不能将这些思想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8.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我们祖先对人才的尊重,早已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关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意,关键在于“择”“用”两字。在选择、使用人才过程中,我以为择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择天下英才须以用为本,我们要努力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全社会创新智慧百舸争流。  相似文献   

9.
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此写了一条比较长的注释。但是这条注释有些该交代的没有交代,一些问题的实质也没有完全讲清楚,所以应对此作了必要的分析与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0.
"鞫情之术"是<折狱龟鉴>的作者郑克在总结历代执法者"折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五听"察初情,以情理、事理分析案情,用事实、物证检核验证,以"谲"探求隐匿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郑克的"鞠情之术",在研究和建立侦查方法科学体系方面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一)应重视获取案件初情,研究获取方法;(二)应注意分析情理、事理,拓宽查明案情的渠道;(三)应重视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的作用;(四)应重视侦查方法体系研究;(五)应重视普遍性侦查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是中国现代家庭文明建没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辩证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既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树立一种崭新的“孝道”观念、“养亲”、“敬亲”、“谏亲”应是现代“孝”道的主要涵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反劫持谈判是反劫持作战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必须高度重视。《鬼谷子》是对春秋时期行人游说、谏说经验技巧的总结,被称为外交游说上的孙子思想,对于以言取胜的反劫持谈判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谈判人员应将《鬼谷子》理论引入反劫持谈判,时刻关注劫持犯罪分子的心理变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谈判技巧把握劫持者的心理;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规律;根据劫持犯罪分子的现实需求对症下药;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决断。  相似文献   

13.
《人事天地》2011,(10):I0001-I0001
本刊讯(记都 李国君)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本着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9月23-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组织全厅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一行共48人赴中共中央党校举办为期一周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央党校培训班。蒋明红厅长亲自全程随队跟班听谏学习。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因不会用耳朵招祸的事无以计数。桓玄兵败后曾问身边诸臣:“我何以败乎?”吏部侍郎曹靖之说:“天怒民怨,焉能不败!”桓玄又问:“卿何不谏?”曹靖之回答:“朝中一片歌颂之声,都说当今乃尧舜之世,你也欣然相受,我还敢说什么呢?”桓玄听后一阵默然。可见,桓玄的兵败,与他的耳朵不会听话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影响极深。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爱亲、谏亲、尊老、光亲等优秀的一面,同时要抛弃其封建性的一面,如:移孝于忠,忠孝合一,重孝轻慈,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思想。在现代我们要建设新孝道,要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更应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产品,腐败就同人类如影形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腐败现象花样百出,反腐方式也各具特点。概而言之,中国古代反腐有四种:"权谋"反腐、清官反腐、重典反腐、"台谏"反腐。综合这些反腐模式,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即从技术层面吸纳古代一些反腐之"术",从"道"的层面建立现代民主的"权为民授"体制。  相似文献   

17.
扬雄是西汉末年的官员以及著名学者,著有《逐贫赋》、《谏不受单于朝书》、《太玄》、《法言》等作品,其中《太玄》和《法言》集中反映了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本文以这两本书为例,分析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民群众给那些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政管理部门赠送讥谏锦旗已成风尚。这种情形反映了我国当今社会干群关系的某些新动向。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实际上是党和政府安置在各地各部门的螺丝钉,他们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关键的枢纽作用。他们不作为、乱作为或不为人民服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数十年取得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坚决秉持不弃。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应从素质培养、密切其与民众的联系、加强监控与评估以及尤其应该关心基层干部人员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统治政权,在官吏管理制度构建领域多有建树.就实践层面上看,明朝初期朱元璋大刀阔斧地执行了加强对官吏管理的各种措施,诸如制峻法、惩贪官、定官制、奖康吏等,不仅确保了明朝前期100多年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而且对明初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理论层面上说,晚明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尤其是王夫之,从多个方面,对官吏的管理,诸如设相、置谏、养康、慎用人、惩上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纠正思想。这一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一、纠正思想的含义与纠正的普遍性 “纠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晚,据《晋书·石鉴传》载:“多所纠正,朝廷惮之。”但是古籍中使用“正、谏、匡”等语词来表示纠正意义的却是更早的事。如:墨子有“义者政也”(政通正)之论议,《论语》有“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