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物权法赶考     
寄托着民众无限期望的物权法,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自2007年3月16日诞生后,物权法在长达半年多的"实施准备期"内,屡遭难题,波澜四起。从"最牛钉子户"事件到"小产权房"风波,再到纠缠不清的小区物权纠纷,它们或揭开了未决的立法悬念,或触及了现实的物权"死结"。所有这一切,都以最直观的方式检测着物权法,也等待着法律更加明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阿计 《楚天主人》2008,(2):34-36
寄托着民众无限期望的物权法,正走在一条艰难曲折的赶考之路上。白2007年3月16日诞生后,物权法在长达半年多的"实施准备期"内,屡遭难题,波澜四起。从"最牛钉子户"事件到"小产权房"风波,再到纠缠不清的小区物权纠纷,它们或揭开了未决的立法悬念,或触及了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该书《前言》中介绍说:“《物权法实务手册》一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物权法解析,对物权法的内容、原理做了阐述,对物权原理争论的问题做了剖析,可以使读者对物权有个全面了解。第二部分是名词解释。物权法是民法的一部分,人、所有权、合同是民法的三大板块,物权是其中最基础最复杂的内容,物权法涉及民法的各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民法的名词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阿计 《人民政坛》2007,(5):22-24
物权法的法理思想源自西方,但在民事法律体系中,与日趋国际化的合同法等相比,物权法却最具个性化。一部成功的物权法,固然需要移植世界先进的物权规则,但更需要立足本国的现实体制、历史文化、道德意识、传统习惯等等。有统计表明,中国物权法70%以上的规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物权法。从宏大的立法原则,到细微的民生关怀,从果断的制度突破,再到谨慎的现实考量,在中国物权法中,处处可见“中国特色”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鼓励创造财富”,“国家集体私人物权平等保护”,“我们终于告别了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的时代”,“终于能与外资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竞争了”……这是两会召开之前,见诸各大媒体最夺目的一些词句,也是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吁。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部法律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7.
冉伟 《前沿》2013,(20):81-82
我国物权法第2条关于物权定义的规定,与物权法定原则相冲突,是否是物权由物权法规定,不是根据是否有“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来确定,而内容法定决定了物权可以没有“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该定义很难界定“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进而难以自圆其说;该规定也不能解释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物权性;最后该规定不能适应物权制度的发展,反而成为物权制度发展的篱笆.因此,立法上应将物权定义为:物权是指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自由创设、变更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8.
张大伟 《前沿》2004,(10):112-115
我国正处于物权制度的系统、全面的创建时期 ,有许多的物权理论问题———如物权法的体例、物权行为、物权保护等问题———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对此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各种讨论中 ,我们却很少看到有关居住权的问题被关心与注意。这一现状与法律生活的实践极不相称。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征求意见稿 )》中已专设一章对居住权制度进行规定的情况下 ,有关居住权制度理论研究的匮乏就显得更为突出。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 ,居住权制度适应了物权理论从“所有”向“利用”的转变 ,亦即 ,以“利用”或“利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阿计 《公民导刊》2007,(11):3-3
与百姓财产权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尽管社会对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大法”普遍寄予厚望,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凭物权法现有的制度设计,尚不能在细节层面彻底破解现实生活中的物权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物权法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客体、用益物权等基本问题上,中国物权法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物权思维,但在许多物权法的具体问题上,中国物权法又受制于古老的物权思维。这使得中国物权法具有了复杂的意义。弘扬中国物权法的现代物权思维,克服古老物权思维对中国物权法的消极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国物权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迈向物权时代:物权法激励财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从立法倡议到提交全国人代会审议表决的14年间。关于这部法律的纷争此起彼伏。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物权法的立法过程。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普法行动,更是一次物权思想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国人对财产权益的关注空前浓厚。这样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其他无形财产权、股权、信托财产权利、继承权等等,所有权只是其中的物权的一种。对国有财产权和集体财产权的法律确认和特别保护应在物权法之外单独立法。“私人所有权”的概念不科学。物权法应该只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法草案具有技术性,可以尽快通过。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物权法定的物权法基本原则指导下,物权的基本种类被框定,而对物权的分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法定物权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分类忽视了本属于物权的最基本的类别:事实物权和法律物权.两种类型的物权分类,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对于确定物权权属,促进物的流转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私财产平等保护 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相似文献   

15.
阿计 《公民导刊》2007,(4):9-11
物权法架构了一套富于中国特色的物权规则,并为未来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正处于改革转型途中、全力奔向国富民强的中国社会而言。也许正可以套用一句话——“物权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物权法是万万不能的”。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草案进行六审,我认为确实很不容易,物权法提到立法议程上已经13年了。应该说,从现在物权法立法情况来看,可以作出一个判断,就是以物权法的立法为标志,立法工作开始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2010年要建成法律体系,现在还剩3年多的时间,物权法草案现在就审了6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物权法“事无巨细”,大到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小到公民的财产,要“公私兼顾”,还要“内外结合”,专家和老百姓都要读得懂,这确实比较难。六审稿的修改,我认为已经比较成熟了,特别是在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国有、集体、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以及其他的一些重大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物质条件是人们赖以生息的基础。保障物权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物权是财产权的泛化,是人权在对“物”的合法占有过程中的有机体现。如果公民的物权得不到切实保障,保障其人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句空话。有鉴于此,全国人大经过长达13年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反复平衡,终于在2007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倍受社会关注的《物权法》,该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0,(17)
正从物权法到物权编草案,标志着我国物权法律制度的再度明确与不断完善。这样的立法方式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减少争议,提升立法质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物权编草案是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从现行物权法修改而来的物权编草案,有助于强化保护公民财产权利,让有恒产者更有恒心。从物权法到物权编草案物权制度是产权保护的基石,物权法律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09,(1):93-94
申卫星在《当代学法》2008年第4期撰文认为,《物权法》乃是保护权利人物权、规范财产秩序之法,然因物权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现代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结果导致《物权法》中蕴含了大量的属于公法范畴的强制性规范,使得物权相较于其他私权而言更容易受到以保护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公权力的干涉和限制。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十三年酝酿,集思广益;七次审议,千锤百炼。物权法终于瓜熟蒂落。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审议并高票通过了物权法草案。作为此次“两会”的焦点之一,物权法自1993年开始起草,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