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浪儿童保护正从自由求助逐步发展至主动保护,更加注重对流浪儿童的全身心关怀,流浪儿童保护机构数量有所提升,服务进一步规范化,流浪儿童保护实践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片段化的遣返式救助,缺乏前后延伸性;均一化的流程性救助,缺乏对流浪儿童个性化同理关怀;对流浪儿童的污名化认识,影响了救助方式手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部门责任分散,救助方法机械化,未能有效维护流浪儿童权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应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全方面、人性化、系统化地对流浪儿童及周围宏微观环境进行改善;应明晰流浪儿童保护路径,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化;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理念渗透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类家庭——洒向流浪儿心田的阳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承明欣  殷海晴  张磊 《人权》2005,(3):30-31
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成员却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流浪儿救助中心送来的,父母是社会上招来的。这种特殊的家庭,就是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一个全新模式:类家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一些少年儿童离开家,流落他乡。为了让这些儿童结束流浪,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全国各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一部分被送回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又重新流浪在城市街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出了“类家庭”这一新的救助模式。该中心负责人谢新爱说:“…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流浪儿童虽然已经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助模式,但重复流浪率高、流浪儿童总数并未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需要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模式进行适当的转换与合理的整合。具体为:从救助目标上,应该从以回到家庭为主转向以回归社会为主;从救助内容上,应该从以社会救助为主转向以心理救助为主;从救助方法上,应该从以控制矫正为主转向以服务预防为主。同时,还应该将各种救助模式,各支研究队伍,各种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实施共同救助。  相似文献   

5.
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机构救助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中心都能够满足流浪儿童基本服务的要求,但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包括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和成长训练以及义务教育等更广泛的服务。为此,很有必要从优势出发,分析这一理论用于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现实意义,进而探讨机构对儿童进行有效救助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矛盾凸现,社会救助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巨大挑战。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综合治理和小康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机关作为城市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的重要主体,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配合各部门做好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工作:第一,对接多种救济渠道,统筹运用民间救助资源;第二,明确公安救助责权,促成政府部门联动;第三,依托公安专业优势,构建大数据网络互联;第四,发挥社区警务优势,拓展救助空间;第五,着力关注儿童救助,掌握儿童救助规律。最终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新视角,为化解城市流浪乞讨救助难题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13,(5):F0003-F0003
泉源少儿培育之家成立于2009年,是泉州市民政局与香港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合作创办的一家民间救助机构。凡是经市救助站救助,短期内找不到父母无法送返回家的流浪儿,都由”泉源”接收并提供长期救助服务,包括所需的资金。香港NGO的专业资源与稳定的资金保障,一方面解决了泉州市救助站内流浪儿童的安置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另一方面,也令泉州市救助站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再停留于“临时”,  相似文献   

8.
<正>流浪未成年人同样是祖国的未来。要想让流浪未成人拥有美好的明天,必须多措并举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1.转变观念,立足于源头,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目前救助机构对问题家庭的帮助、教育和约束等干预措施非常有限,我们要转变观念,对问题家庭的教育与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同步进行,实现流浪儿童回归家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流浪儿童通常被称为无家可归儿童,他们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多样,生活面临诸多风险。为应对无家可归经历为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立法和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的流浪儿童救助带来如下启示:拓宽流浪儿童身份认定的范围;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救助计划;制定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评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际社会救助流浪儿童、应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基本做法,辨析了包括矫正模式、康复模式、人本的救助模式与预防模式等在内的四种基本救助模式.研究发现,世界流浪儿童的救助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控制为主到服务为本的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