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慈善组织是自古就有,但是其起步比外国晚,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较缓慢,至今处于初级阶段。而在2008年继汶川大地震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出来,公民的慈善意识被激起,有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其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使其在阻碍中发展。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根据调研情况,写出民间慈善组织现今发展状况、问题,以及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徐铭萱 《法制博览》2023,(27):44-46
顾名思义,知情权是慈善捐赠人获取慈善活动信息的最基本途径,慈善捐赠人知情权也因此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基础。在《慈善法》全面落实背景下,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对慈善捐赠人的知情权进行保护,一是最基本的慈善信息公开制度;二是通过行政管理来加大对慈善信息的监管力度;三是依靠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但是这些方法都相当笼统,当慈善捐赠人的知情权遭受侵害时,对于如何使其获取最快最有效的救济,则缺少了具体的规定。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在立法上,应当将作为慈善事业基础的慈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完善;在监管上,需要增加监管方面的措施和方式;在救济的角度上,应当完善调解机制,加强保障诉讼机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慈善捐赠人知情权的概念、性质、内容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在当前《慈善法》背景下我国慈善捐赠人知情权保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则结合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样是在立法、监管、社会监督、救济渠道几个角度进行论述,针对前文分析得出的诸多不足提出具体的意见。希望能更加完善当前我国慈善捐赠人知情权的保障,为促进我国的慈善法制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统奎 《南风窗》2012,(7):37-39
降低民间慈善组织注册门槛,给予独立法人地位,又给予免税政策,一个社会开放的时代将缓缓走来。善款留在民间,而每一个慈善组织又相对独立,这样社会越来越强大,慈善舞台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小。3月北京,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列举了慈善的"五是"和"五不是"。他叫何志平,曾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告诉《南风窗》记者,这是他2011年提交的一份提案,有关方面请他今年再度提交并安排做大会发言,"他们觉得应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介绍出来"。  相似文献   

4.
吴茂金 《法制博览》2023,(17):127-129
慈善捐赠和慈善信托是我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两种不同方式,现阶段公众参与慈善事业还是以慈善捐赠为主。目前慈善捐赠的税收政策散布于各种具体的税收法律法规之中,初具规模,主要体现在慈善组织的税收政策,捐赠者的税收政策以及受益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三个方面。相比于慈善捐赠制度,慈善信托税收政策还不明确,这也是阻碍慈善信托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推动慈善信托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的更进一步推进,加强对我国慈善信托税收制度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白涛 《工会博览》2009,(11):70-70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抗震救灾捐款的高潮,在大规模捐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法律关系无法确定的情况,本文从慈善捐款的分类入手,结合不同的慈善捐款方式产生的不同的慈善捐款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探讨了慈善不同的捐款的法律关系的认定存在的缺陷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对慈善组织的要求。最后,结合我国的现状对于如何规范慈善捐款行为,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需要大力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相对而言,发达国家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经验。对比美国、英国与加拿大三个国家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发现其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较大、税收优惠政策相对稳定和透明、注重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与监管,但也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容易被滥用、个别税收优惠政策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薄智跃 《南风窗》2011,(12):8-8
读了《慈善不仅是爱心》,颇有感言,不妨与大家分享。《慈善不仅是爱心》的命题是正确的,但对于做好慈善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困难群体呈现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要发挥好慈善事业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问题、救助社会困难群体的作用,需要有新的慈善观念,需要有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需要有专业化的慈善人才(专业化人员)。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这一瓶颈性制  相似文献   

8.
读了《慈善不仅是爱心》,颇有感言,不妨与大家分享。《慈善不仅是爱心》的命题是正确的,但对于做好慈善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困难群体呈现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要发挥好慈善事业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问题、救助社会困难群体的作用,需要有新的慈善观念,需要有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需要有专业化的慈善人才(专业化人员)。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这一瓶颈性制  相似文献   

9.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捐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本文主要就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在的税前扣除规定较低、激励机制匮乏、慈善捐赠减免税程序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方面,从税收角度对企业慈善捐赠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一些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陈统奎 《南风窗》2008,(16):58-60
问题不在于政府能否使用慈善组织利用公信力募集的善款,而是政府只能跟慈善组织协商,而且提出详细项目预算,由慈善组织议决,而不是"一切服从指挥,听从命令,政府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因为善款并非政府的"准税收",必须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育慈善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磊 《南风窗》2010,(23):32-35
从捐赠人、基金会再到受助组织,慈善事务三个最重要的环节都问题缠身,公信力的培育举步维艰,不必说公众的质疑,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的信任尚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12.
S慈善总会的组织性质是非营利组织,组织结构上建立了理事会制度,管理体制上缺乏志愿者的参与,筹资机制上以行政手段为主,资源分配和使用机制上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S慈善总会的实际运作呈现准行政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石破 《南风窗》2011,(14):46-49
社会上普遍的互不信任的风气,在国内慈善界不是没有,而是更加突出。如何在一个互不信任的社会里,收获别人的信任?尤其是慈善领域,没有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提升透明度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当下中国内地有2300家左右基金会,有200多万家NGO组织,其中90%以上是草根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8)
正针对慈善立法,就是宣示不让马太效应或者说贫富分化扩大到一个整个社会要为之付出代价的程度,同时也是一个倡导型的宣示,让大家把社会财富积聚起来,把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领域进行整合,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经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中国的慈善领域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本刊记者就这部法律的立法和社会影响等问题,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  相似文献   

15.
田永逊 《工会博览》2008,(10):74-74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是公路建设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公路工程施工前、中、后几个环节的质量监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非  伍湘陵 《台湾研究》2012,(5):51-54,64
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大陆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据2010年发布的《2009中国慈善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大陆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比例为2.2%,同时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陆人均捐款仅为25元。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目前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贾西津 《南风窗》2010,(26):37-37
颁奖辞逐渐取消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开放登记注册门槛,释放社会空间,是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多年来创新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中在制度改革上迈步最大的实践。这一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与在第一线实践的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承担精神分不开。深圳民政局长刘润华说"为了慈善,我愿意担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墨宁 《南风窗》2011,(26):44-45
颁奖词:民间探索、政府接力,"免费午餐"为处在纷乱之中的公益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当慈善与公共政策相对接的时候,它的意义便超出了调节社会资源的范畴,最终惠及更广大的人群。从郭美美、中非希望工程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2011年的中国慈善界扯上了太多丑闻。当谎言和非议、作假与腐败让整个公益事业都蒙上灰色之时,一项叫做"免费午餐计划"的民间慈善行动却独独亮眼。  相似文献   

19.
对有组织犯罪问题的研究是当今刑法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组织犯罪大有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必须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有组织犯罪的产生原因,探讨了遏制有组织犯罪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重塑慈善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可算是中国的慈善灰色的一年。玉树地震的善款风波、壹基金的身份之痛、陈光标的裸捐、巴比晚宴、《慈善法》草案的搁置、各式各样的诈捐传闻……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中国慈善事业的井喷式发展似乎进入了冷冻期。拨开其中的舆论硝烟和种种质疑,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眼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