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太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由古视今,感慨万端。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县)人。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他从“七品”广西罗城县令,一直擢升为“一品”两江总督,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电视剧主题歌勾画出了他人生的缩影:“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  相似文献   

3.
正廉与贪在人不在物,与泉水无关。饮"贪泉"者未必贪,饮"廉泉"者未必廉。究竟为廉为贪、为清为浊,最终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定力。一个官员是否腐败固然与其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环境有关,但最关键还是在于他是否能对"拒腐"保存高度自觉,只有高度自觉才能保持清廉,东晋廉吏吴隐之就是一例。清贫主簿卖狗嫁女东晋著名政治家吴隐之小时候家  相似文献   

4.
钱与欲     
叶灵 《前线》2014,(5):118-118
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官员的俸禄很高,实行的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高薪养廉”政策。根据高薪养廉拥趸者的逻辑,在高薪的保障下,宋朝应该是最清廉的朝代。可历史却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宋朝恰恰是最腐败的朝代之一。宋代李新在《上皇帝万言书》中说:“廉吏十一,贪吏十九”,可见当时贪官之多。  相似文献   

5.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悬挂《禁止馈送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一生清廉,他在居官期间,曾撰写《禁止馈送檄》一面,悬挂在衙门之外,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康熙巡视江南时,称赞张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于是这句话遂成了他的绰号。颁发《严禁馈送檄》与张伯行同僚的巡抚于成龙,一贯惩贪倡廉,康熙19年(1680年),他任直隶巡抚时,向下属颁发《严禁馈送檄》。云:“尔今尔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后并行参革,决不宽…  相似文献   

7.
黄明哲 《党课》2013,(23):77-77
咏廉。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被人吟咏至今。宋代歌谣《襄阳人歌》道:“叶光化,丰符城;清如水,平如衡。”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艾学家冯梦龙亦写道:“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同样深刻表达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相似文献   

8.
心正身自正     
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凡到广州任职的官员均会变成贪官,其“原因”就是饮用了距城20里外的“贪泉”之水。吴隐之也来广州做官,他“慕名”来参观“贪泉”,看到贪泉不过只是一洼泉水,便对家人们说:“到广州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会贪得无厌,原因我找到了,并不是这贪泉之水。”他特意舀水而饮,并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吴隐之并未因饮用“贪泉”之水而变贫,相反,他却是更加清廉。由此可见,人的贫与廉,关键不在外因,而是在于其自身,在于其“心志”,心正身自正。 我…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清廉一直是对官员们的基本要求。《史记·滑嵇列传》上有。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在仕途上谋了一官半职的绝大多数文人志士,也大都能坚守清廉这一道防线,做到品行端正,守法不矢,执法不移,尽职尽责,廉洁自守。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相似文献   

10.
人生需要大智慧。尤其是手握重权、身居高位者更需追求大智慧、拒绝小聪明。早在汉朝,司马迁就在《史记》中给为官者立下了三条准则:清廉、行教、守法。到了清朝盛世,康熙皇帝对朝中官员更是明确提出了“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的要求。为什么清廉如此重要呢?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23,(22):59-59
“中国古代廉洁史话”丛书(全二册)为廉政瞭望杂志花费两年时间精心策划编撰,分别为《古代廉洁制度典故》与《古代清官廉吏故事》。丛书通过历代勤政廉洁故事和案例分析,注重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向历史汲取廉洁修为、廉政为民、反腐治贪、依法治国的政治智慧、治理智慧、人生智慧和健康有序的社会发展智慧。丛书将这些智慧在大量鲜活、真实、有趣的案例故事中娓娓道来,以事寓理、以案说法、以镜照人、以史为鉴,把中华五千年积累的正反历史经验和贯穿始终的清廉清正清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贿赂公行的封建社会,虽不乏清官廉吏,但像陆贽那样“矫然自拔于污世”,被皇帝批评“清慎太过”并谕其纳贿者,仅陆贽一人而已。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生于公元756年,位居唐德宗朝的宰相。据《全唐文》等史书记载,陆贽清廉自守,对四方馈赠,一无所受。陆贽担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县尉东归省母时,顺道拜望名望显赫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张镒。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显,负同负民,有愧于心,古往今来,他们留下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益。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洲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在《寄李儋·无锡》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之愧俸钱”。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笑廉不笑贪,清官不香、贪官不臭”等腐败文化沉渣泛起。在一定范围内,腐败有逐渐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危险。用积极健康的廉致文化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腐败、打击腐败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清《东华录》云:“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此说虽有偏颇,但并非无据。康熙重“倡廉”,大力表彰清官,虽使一些贪官污吏漏网,却“表彰”出了张伯行、于成龙等一大批载于史册的清官廉吏;雍正偏“反腐”,倚重惩防措施,虽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让最高统治者头痛。在对待腐败的态度上,出于对他们“家天下”的责任感,历代皇帝都防范得很严,也惩治得很重;但在整饬吏治的方式上,皇帝们中间却分出“重反腐”和“重倡廉”两类。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  相似文献   

16.
郭庆晨 《党课》2013,(7):76-77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伊始,多次谈到反腐倡廉问题。细品其一系列关于反腐倡廉的讲话,无不集中在一点,那就是官员的贪廉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官廉,则国正、国,  相似文献   

17.
清初顺、康年间,由于最高统治者注重倡廉惩贪,廉吏迭起。汤斌——汤文正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汤斌为官几十年,一直以廉俭自戒自律,老百姓送给他“豆腐汤”的美号,赞颂他为官清廉。  相似文献   

18.
姚鸿 《求是》2015,(3):62
<正>在国家大剧院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共同观看新编京剧、晋剧《廉吏于成龙》,凸显出鲜明的反腐倡廉主旨。于成龙是清代"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年间,他新任福建按察使,发现前任官员以所谓"通海通匪"为由,造成了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于成龙与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以其刚正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救无辜于囹圄,还社会以清明,为他赢得"闽省廉能第一"的美誉。历史是一面镜子,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四海清平,“文治武功”为人称道,号为“治平”。他之所以能开一代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极为重视倡廉惩贪,奖罚分明。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舞弊,康熙把正考官翰林院修撰李蟠革职并发配到边疆;把年逾“古稀”的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革职下狱。处理此案后,康熙作了《为考试叹》一诗:“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廉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在严惩贪污的同时,康熙还积极树立清官循吏的典型作…  相似文献   

20.
本刊 《廉政瞭望》2023,(23):16-17
<正>从春秋战国的“巴蜀苴秦地缘”,到“五丁开道”,再到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的咏叹,这条中国古代从巴蜀穿越秦岭、巴山到达秦、陇的交通大动脉,以险峻闻名遐迩。千百年来,蜀道见证了天下的分合、百姓的苦乐。其文化底蕴在文人墨客的吟诵中愈积愈深厚。蜀道延绵几千里,沿路驿站、城镇矗立,古往今来清官廉吏为后世留下了深厚的廉洁文化。而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蜀道上书写了建立红色交通线的不朽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