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征订启事     
《南洋问题研究》(原名《南洋问题》)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季刊,从1988年1月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反映东南亚地区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华人,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宗教、民族、民俗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提供基本的、系统的情况,是从事外事、国际经济、侨务等实际工作同志的理想学术读物。《南洋问题研究》为16开本,每期110页,国内售价每期1.30元,全年四期5.20元;海外售价全年四期10美元(含邮费). 《南洋资料译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于1957年创刊的季刊。该刊从大量的外文报刊、书籍中精选、翻译有关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华侨、华人等问  相似文献   

2.
南洋研究院的华侨华人研究体现了多学科、兼顾历史与现状、教学相长的特色。除了经济、历史、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主要学科外,南洋院师生越来越多地借重民族学、宗教学、金融学、人口学、语言学、管理学、图书及版本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华侨华人。在侧重华侨华人现状研究时,仍继续关注华人史研究。在相关学位课程带动下,硕博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日益成为南洋院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总体而言,南洋院的华侨华人研究仍呈现创新能力弱、文献单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这既是国内文科重量化考核导向的结果,也与研究人员浮躁的学术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校友会、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及南洋客属总会协办的“第三届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3—1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大楼圆满举行。  相似文献   

4.
南洋研究所自1956年成立,就建立了资料室,有一支强有力的情报资料队伍。他们大量收集了有关东南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为东南亚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洋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情报资料工作是分不开的。本文拟简单阐述东南亚情报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工作概况,并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0,(1):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6.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09,(3):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7.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0,(2):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8.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1,(3):102-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9.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0,(4):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0.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1,(4):1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琉球群岛与我国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地缘关系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历史上琉球群岛的"分岛改约"涉及我国的切身利益,今天琉球群岛不但是围堵中国的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制造东海争端的地理依据。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认识渐渐淡漠。学术界关于琉球群岛区域地理学基础研究积累的缺失,导致我国对于琉球群岛地域构成的认知模糊不清。数百年来,随着琉球群岛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琉球群岛历经沧桑,几易其主,其地域构成几经变迁。但是,历史上承载着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依然如故,并不因日本、美国单边因素的变化,或日美双边关系的变化而改变。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对于今后我国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民同 《东南亚》2009,(4):71-75
《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于2003年问世后,受到了中国东南亚学界的重视。《剑桥东南亚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众多学者参与编写;二是对东南亚历史的某些论述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传统看法,例如,对东南亚史的分期、经济发展史、经济与社会变迁、宗教和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分析都有一些新意。当然,该书的一些观点还存在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在越南古代史部分,这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试析志贺重昂地理学中的殖民扩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06,15(6):115-119
志贺重昂是日本近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地理学家。其国粹主义思想和主张多反映在他的一些地理学著述中。在其自明治30年代所写下的一系列地理学著述中,志贺重昂对西方列强的殖民行径表现出了赞同和羡慕之意,大肆宣扬殖民扩张论,暴露了作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一种表现形式的其国粹主义思想之本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经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认定,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被确认为日本"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由此,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逐步开展了以"外派驻在型"、"外聘集中型"、"资源共有型"、"研究开发型"四大研究类型为根本模式的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田野调查,还突出了日本自身与外部的学术对话机制,并注重文献资料的共有,研究课题的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典范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文化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俄罗斯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处于东西方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汇合并相互影响;亚洲生产方式的深化及东方独裁专制的强化与社会上层欧洲化的矛盾分裂;俄自身的多神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及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对立统一等,这些因素都对俄文化的矛盾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Alan Bullock (1914-2004) was one of Britain's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the author of several extremely important books on recent and modern European civiliz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His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British, European, and Anglo-Saxon culture and historiography is easily discernible in his many books and essays. Chief among them his biography of Hitler, parallel study of Hitler and Stalin, three volume biography of Ernest Bevin, and the Fontana dictionaries of modern thought. One of Bullock's greatest achievements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 Catherine's College in Oxford University, at which he served as the Founding Master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 (1962-1990). Prior to WW II,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was not considered a respectable research field worthy of serious academic work, nor was it thought that there existed the necessary distance from recent events for historians to deal with such history in a proper fashion. However, Alan Bullock's books turned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into the mainstream of postgraduate studies at Oxford. Lord Bullock contributed tremendously (together with Hugh Seton-Watson, Bill Deakin, Hugh Trevor-Roper and A. J. P. Taylor) to the breakthrough which turne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to a focus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18.
Alan Bullock (1914–2004) was one of Britain’s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the author of several extremely important books on recent and modern European civiliz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His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British, European, and Anglo-Saxon culture and historiography is easily discernible in his many books and essays. Chief among them his biography of Hitler, parallel study of Hitler and Stalin, three volume biography of Ernest Bevin, and the Fontana dictionaries of modern thought. One of Bullock’s greatest achievements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 Catherine’s College in Oxford University, at which he served as the Founding Master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 (1962–1990). Prior to WW II,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was not considered a respectable research field worthy of serious academic work, nor was it thought that there existed the necessary distance from recent events for historians to deal with such history in a proper fashion. However, Alan Bullock’s books turned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into the mainstream of postgraduate studies at Oxford. Lord Bullock contributed tremendously (together with Hugh Seton-Watson, Bill Deakin, Hugh Trevor-Roper and A. J. P. Taylor) to the breakthrough which turne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to a focus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19.
明初中国政府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奉行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包括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各国。郑和作为一位和平外交使者;在下西洋期间,不仅为满剌加立国,制止了强国对弱国的欺凌,而且在旧港剿灭海寇,保证了航道的畅通,同时在苏门答腊为国王平定了叛乱,维持了当地的和平秩序。郑和及其随从的和平外交活动在东南亚民众中影响很大,至今仍到处流传着有关他们的传说。这些事实说明,郑和作为一位和平使者,的确为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立下了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