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绘制年代:清代形制:一套三幅收藏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东巴教的神灵分为至尊神、战神两个子系统,战神又可分为人体战神、兽体战神、禽体战神三种,形象奇特、数量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格控都支、麦布精如、优麻、多格及金头白猴、神鹏等。战神是秉承至尊神的旨意,惩治四方妖魔、维护人间秩序的神灵。纳西族纸牌画纸牌画是把各种神像画于特制的硬纸牌上,用于东巴教仪式中的一类东巴画。依内容、形式和大小可将其分为四  相似文献   

2.
略论东巴教的本土神祗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巴经提供的新资料研究东巴教的一个本土神祗谱系,可以看出纳西族关于本土神祗的一些观念,纳西族东巴教中本土信仰的神灵观及其与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谱系与东巴常常所称的另一个"大神谱系"有本质的不同.结合东巴教的仪式系统和东巴经,深入探究东巴教的神祗谱系和神灵结构,分析其来龙去脉、历史演变及其与纳西社会、民俗之间的关系,将会为深入探析东巴教的多元宗教体系提供更多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卡冉战神     
<正>绘制年代:清代外形尺寸:125 cm*48 cm收藏机构: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相传人世间有三百六十个鬼作祟,人们便迎请卡冉纽究大神下凡镇压鬼,分别镇压了东、南、西、北、中五方鬼、父母鬼及众鬼,从此人类健康长寿、和平幸福。纳西族卷轴画卷轴画,纳西语叫"普劳幛",是东巴用矿物质颜料绘制于土布上的神像画,数量众多,有长卷、多幅和独幅等多种,是东巴绘画艺术跨入发达阶段而趋于精熟的标志。每幅卷轴画主要画一尊大神或护法神,大神画有萨依威德、依古阿格、恒迪窝盘和祖师东巴什罗、药神、战神等,每  相似文献   

4.
丽江市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璨夺目,拥有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和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以及“三  相似文献   

5.
支媛  杨和为 《前沿》2013,(10):142-144
水族笃信鬼神,不仅表现在民族祭仪中祭祀祖先神灵,还祭拜各种自然神灵及超自然神灵,不仅在端节、卯节中祈求神灵降下丰收和福佑,还在巫术中请神挡鬼,获得心灵的安慰。水族人跟鬼神的关系之密切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多神信仰的原始观念至今仍延续在水族族群中,反映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地处“湘渝黔结合点”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有汉、苗、土家、仡佬等24个民族,其中苗族群众占总人口的42.5%。近年来,松桃县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以民族文化活动、城市规划建设、市场化运作和民族语言教育为主要载体,巧借“民族力”,打好“文化牌”,将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丰富民族特色的松桃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全面展示和推广,使之成为松桃县一张通行全国的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东巴文化走向试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变迁,现代化的高速度发展,往往会导致民族性的变异或消失。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今天的丽江,作为保留民族文化最根本内涵的宗教──东巴教正在消失和消亡。“没有宗教,便没有文化。”东巴教的消亡会导致东巴文化递减、衰退甚至深层次的消亡。造成东巴文化内核衰退的原因,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决策、现代文明的冲击等几方面的原因,本文试论之,以期望引起对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的东巴教,是介乎原始巫教与发达宗教之间的过渡性宗教,在以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多神为主的基础上,先后融合藏族苯教、内地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内容。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面偶时参考的模型。现藏云南民族博物馆的木雕有30多种,它们的作者大都是80多岁的老东巴,这些老东巴在近几年来陆续病故而成为最终的遗作。这些木雕生动稚朴,神态各异,注重刻划头部和面部,身体四肢则较为随意,多为坐状。内容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神,有的为凝神沉思状,有的若举目远眺态,有的张口欲鸣,形貌古怪。动物造型的木雕则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东巴文学?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需先弄清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东巴教:纳西族历史上的一种多神教,具有原始巫教的自然崇拜性质——山、水、风、火……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视为神灵而崇奉。它一无教主(只有传说中的始祖丁巴什罗),二无寺庙教堂,三无统一组织,四无系统的教义教规,五无特殊权势,六无传教活动,实际上还不成其为正规的宗教,现已趋于消亡。东巴:东巴教的教士(永宁纳西族称“达巴”),都是男人,多系贫寒阶层的劳  相似文献   

10.
傩坛概观——思南土家族傩坛调查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土家族地区,世代传袭着一种以驱瘟逐疫为目的与鬼神打交道的巫教傩坛组织。傩坛法师们或跳神唱戏,或问卦占卜,为祈者报告祸福,传达神灵意旨,从而达到消灾去病目的。一些在鬼神观念与“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土家人民,无不对此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每遇疾病、瘟疫、死亡、受灾等不幸,均认为是冒犯神灵或鬼怪缠身的结果,因而都要许以傩愿,求傩坛法师给予解救。在他们心目中,法师们不仅能上通天曹,下通地府,而且“鸣角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伊始,中国出版界的一件大喜事,就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旷世一绝,稀以奇宝”《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纳西族东巴文化,指的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其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活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民族文化。 史学家认为,纳西族源于秦时西北河湟地带南迁的古羌人的一支。汉代,这支羌人后裔先在大渡河一带生息,为“牦牛夷”或“越隽羌”,其后迁至雅砻江下游四川盐源一带。公元 至7世纪,一部分羌人后裔迁至金沙D玉龙雪…  相似文献   

12.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军 《今日民族》2006,(7):43-45
纸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至今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汉、白、彝、纳西、藏、傈僳等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它是民间信仰体系中诸神灵形象的外在表现,从中原传入云南后,保留了大量的儒、释、道神灵外,也兼容了各民族信仰的神灵,种类不下千余种。那一张张跃于土纸中的神佛像,古朴、稚  相似文献   

14.
正绵阳是个好地方,这里处处有中华文化的根脉,文昌帝君、哪吒、嫘祖、李白,这些群众信仰的传说神灵和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让来过这里的台湾同胞都倍感亲切。寻根之旅让文化自信同频共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寻根让两岸民众在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上"同频共振"。绵阳市依托文昌文化、哪吒文化、嫘祖文化等中华传统和历史人文资源,先后举办多  相似文献   

15.
东巴文化是我国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它用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书写了几万卷东巴经书,不同者约计一千种左右。据有关学者的统计,中外搜藏东巴经书共达二万多卷,主要藏于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美国、西德、日本等地。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蕴藏着纳西族人民极其丰富的思想财富,是一份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宝贵资料。东巴文化曾引起我国刘半农、章太炎、傅懋勣、  相似文献   

16.
<正>茨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与德钦县交界处。在这里,同时活跃着藏传佛教、天主教及东巴信仰等多种宗教信仰。走进茨中,不仅能看到秀丽巍峨的教堂,还能看见巍巍白塔以及随风飘扬的经幡。早晨,教堂里传来藏语唱诵的《圣经》,唱念式的旋律十分悠扬。教堂上空,时不时飘来缕缕青烟,这烟是佛教徒每日清晨向神山和神灵祈愿的煨桑。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迷信都是在有神论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都相信和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鬼怪、神灵、上帝。就其思想体系而言,都是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是反科学的社会意识。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宗教与迷信又各有特殊性,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明...  相似文献   

18.
黄吉遇 《当代广西》2009,(1):F0003-F0004
马山县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纯朴、风情独特,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原生态美食享誉区内外,是"中国黑山羊之乡"。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美食品牌,马山县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大打文化牌和原生态美食牌。  相似文献   

19.
丽江纳西族的社区资源管理传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巴文化“人与自然是兄弟”的传统观念对社区资源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 ,丽江纳西族村寨社区资源管理有许多传统习俗 ,包括社区组织、管山员和乡规民约的种种社会功能 ,以及良好的社区资源使用与管理方式。只有充分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理性生态保护意识 ,调动民众的生态保护自觉性 ,完善传统的社区资源管理机制 ,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