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障碍:定义与演变 “无障碍”可以被理解为“可及性”,指社会成员进入及从事社会生活的环境无障碍.“无障碍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方便残疾人、消除残疾人在信息、移动和操作上的障碍的环境,强调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同健全人平等参与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讲,“无障碍环境”是通过“设施建设无障碍”、 “信息交流无障碍”、“公共服务无障碍”为所有的人营造出更为安全、方便、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包括残疾人,还有老年人、儿童、妇女、携带重物者及一切因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因素产生的对外部环境调整有需求的人.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3岁之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男童的患病率高于女童,同时无明显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结。既然孤独症儿童无法进行根本性治疗,全世界就逐渐开始关注孤独症儿童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建设问题,以期帮助孤独症儿童创设无障碍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同时更好地引导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在此,笔者将从教育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孤独症儿童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草案》根据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本着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区服务作了规定,以方便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获取和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的“8·11”活动中,沈阳市肢协酋次尝试了发放调查问卷的工作方法。之所以想到这个方法,是由于今年的活动主题推进无障碍环境,我们想耍了解残疾人和健全人对无障碍环境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对此的概念是什么、他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无障碍设施有哪些、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想要得到对应的答案,发放调查问卷无疑是最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残疾人》2012,(7):16-16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草案》根据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本着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区服务作了规定,以方便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获取和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残疾人》2012,(8):18-18
日前,《江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立法调研组分别在萍乡市、宜春市、上栗县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各地各部门就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微基层     
《中国残疾人》2013,(3):49-49
无障碍@红山街道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道办事处全面完成了32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并通过检查验收。此次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是迄今为止黄埔区改造户数最多、受益面最广的一次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为残疾人的出行及家庭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2号《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已经2020年1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15届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市长温国辉2020年3月6日第一条为了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无障碍环境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本规定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老年人、伤病患者、孕妇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残疾人》2009,(9):67-67
辅助器具弃用或停用许多残疾人曾经使用过或家中仍有轮椅、助行器、助听器等辅助器具,但弃用或停滞,其主要原因有5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家中的环境狭小,轮椅难以在室内使用,生活环境没有无障碍设施,难以在户外使用。二是产品质量因素。轮椅和助听器很易损坏,轮椅损坏维修困难等。三是辅助器具使用因素。假肢穿戴不合适,助听器效果不佳或是使用不习惯等。四是认知因素。残疾人普遍知识水平低,多数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加上不能正确掌握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认为辅助器具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五是使用不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其中以腋杖使用不当,造成手臂丛神经受损的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两种残疾观 以前残疾观 我们生活在以健全人为主体的社会.周围多数是健全人,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站在健全人立场来看待残疾人。首先看到他们身体的损伤状况,许多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看不到多彩的世界,无法像健全人一样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辅 《中国残疾人》2013,(10):62-65
在众多残疾人和老年人中,脑瘫、偏瘫、截瘫及脊椎损伤等丧失自主运动能力的患者、下肢截肢者,以及老年性疾病导致的行走功能障碍者,多为长年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卧床,或依靠轮椅,在室内的时间长。房间内转移、如厕、入浴等基本生活问题都需要其他人员的护理照顾。残障者的非自理状态对护理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自理程度越低对护理人员的体能要求就越高。而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完成一个患者的入浴,通常需要4~5名女性护理人员才能协同完成,而且经常难以完成残障者从床铺到轮椅、轮椅到卫生间、浴室等房间之间准确及时的移动。不当的行为又可能对残障者造成身体的“二次创伤”。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2号《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经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就业的难点与原因 残疾人就业难有其自身原因。首先.残疾程度影响就业。残疾程度越重,就业障碍越多。完全依靠助行器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在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下,很少有适合的岗位。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以普通方式从事劳动相当困难。其次,年龄大小限制就业。  相似文献   

14.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即将正式出台之际,我们派出几路记者分赴几个城市,实地体验了当地已有的无障碍设施——我们欣喜地发现:“无障碍环境”已经初现。  相似文献   

15.
3月16日,新华社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明确部署“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在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同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于全面、加快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避免设施建成后再进行无障碍改造,促进残疾人充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加快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进而提升我国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义肢档案     
义肢对于每一位截肢者来说,是一个肢体器官重建的过程。经过专业人员的正确指导,截肢者可通过康复功能恢复训练和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义肢功能代偿,如上肢义肢的保持身体平衡、日常生活自理;下肢义肢的站立、坐位及行走能力等。部分截肢者还可以达到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构建无障碍环境可以为残疾人与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平等的活动空间,使其共享社会科学、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行动和感官上有缺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由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完善,他们生活、出行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天津市约有残疾人57万人,涉及160万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工作的目标是让残疾人“无障碍”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发展成果。以往开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侧重于物质环境,当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和为残疾人谋福利的新手段,各级残联要努力创造条件,构筑信息化体系,助推残疾人事业。一、信息化建设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并将信息化建设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随着残疾人工作的范围不断拓展,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日益紧迫。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必将促进残联与…  相似文献   

19.
庞健  周萍 《中国残疾人》2013,(10):58-58
生活自理训练是学前和低年级智障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只要给予科学地训练和细心地指导,大部分智障学生都能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本文结合学前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课程提出一些训练策略。把实际生活搬进课堂,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捕捉学生的生活需求,发现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元素,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