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运动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政治革命的主题。从米格代尔“超文化的行为选择理论”切入,分析农民的保守性与革命性、农民革命的条件、组织以及农民在革命中的政治参与等毛泽东革命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予以反思和剖析,既是对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这一理论命题有益的学术探索,也对分析当前中国现实农民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蔡和森对农民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蔡和森通过对农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农民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工农联盟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现实性,并在如何实现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问题上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见解。他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探索,成为党制定关于农民问题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汉民 《广东民政》2010,(10):57-59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中央和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几乎都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  相似文献   

4.
沈浩 《前沿》2005,(9):28-30
农民问题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农民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以及革命道路理论、土地革命理论、工农联盟理论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5.
能否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关注农民问题,研究农民问题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对农民问题的科学分析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陆静 《长白学刊》2003,(2):85-87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中,毛泽东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1930年前后率先成功地找到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较之党的其他领导人之前,就格外关注中国革命成败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国》:您认为中国共产党得天下,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赢得了农民? 温铁军:建国前夕,中国8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城市人口不到15%,其中工业人口不到5%,所谓国民就是农民。因此,从阶级革命的角度讲,新中国的建立是农民革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与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农民问题是革命领导者的重要任务,是影响革命进程、革命成败的关键因素。陈独秀与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存在三方面的差异,即在农民阶级划分、农民运动地位、土地革命的重要性等方面认识的差异。差异存在的原因是由两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的不同、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运用的不同、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认识的不同这三方面决定的。本文通过对陈独秀与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认识的比较,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要根据中国国情,重视农民问题,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观,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的理论建树。毛泽东是在中国农民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的吸引下,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农民观的;毛泽东选择农村,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农民革命,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10.
邓运山 《求索》2012,(1):250-252
彭湃是中共党内较早关注农民问题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党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认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被压迫,文化上遭愚弄,处境极为悲惨,故而他们最富有革命的反抗精神。彭湃断言: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阶级,没有农民的加入,中国革命断难成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早期,如何发动革命是核心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运用到中国农村。从湖南到井冈山再到赣南,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对于如何在农村划分阶级和发动农民革命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判断。在湖南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但对于如何划分农村阶级还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在井冈山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把小地主和富农作为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对他们的斗争有所缓和,但却没有找到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的依据。在赣南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从剥削性质上认清了地主和富农的区别,并制定出了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具体标准,这标志着毛泽东对农村阶级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此后,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关注点从农村阶级问题变成了基层组织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韦礼夫 《传承》2011,(13):10
一、河池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河池市是广西农民运动领袖、中国红军早期将领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农民运动的发祥地,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受农民运动和红七军过境时进行革命宣传的影响,当地人民进行了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其为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全市11个县(市、区)165个乡镇中,有11个县市区的100个乡镇被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划为革命老区,各族人民为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碧岑 《春秋》2013,(6):4-5
毛主席一生十分重视农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不懂得中国农民,就办不好中国的事情。民主革命时期,正是他看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农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贡献有:农民不仅是同盟军,而且是主力军;依靠农民建立革命军队,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党组织的大门向农民开放,用整风形式解决党建问题;科学分析了农民中的各个阶层,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对农民身上存在的缺点、错误加以教育和引导;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它是在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等单纯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的情势下,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海陆丰农民革命爆发90周年。这一革命先于大革命后的三大武装起义爆发,不仅创造性地探索了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而且对于党如何在农村开展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坚持党对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领导,不断健全组织和壮大党员队伍,把党的宣传动员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克服缺点,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使党组织成为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他们的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钢涛 《长白学刊》2012,(1):118-122
建党前后,陈独秀先后发表过一系列有关农民问题的重要观点和政策主张,有些建议经过实践的检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进程;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论述成为阻碍农民运动发展的羁绊。后来,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了中共农民问题学说,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特殊道路,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以建党前后为中心对陈独秀农民问题的认识展开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鸣 《同舟共进》2011,(6):16-17
一提起民国时的农村,“破败”两个字是难免的。由于后来革命了的缘故,学界一般认为革命的发生.跟这个阶段农村的凋敝破产、农民生计的艰难有着直接关系。贫穷易于导致革命发生,这话有点道理,  相似文献   

19.
龚先庆 《桂海论丛》2004,20(1):17-19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 ,毕生致力于实现农民的利益 ,一方面重视和支持农业 ,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一方面减轻、限制农民负担而使民不伤 ,赋税取之有度 ,这是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小康》2011,(11):8-9
专家点评一场新的"城市革命"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周锡瑞教授(Joseph W.Esherick)在其成名作《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写了这么一句话:"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城市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与历史上出自草莽的农民革命不同,它基于中国城市近代化而生,也依托城市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回到百年前,从空中俯瞰辛亥年的城市地图,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民主旗帜插上一个个城头,王朝帝制的堡垒就一个个轰然地倒掉。城市是辛亥革命的母体!辛亥革命留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