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新的火星     
“热”,是不久前在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个字眼。其实,所谓“热”,也就是青年生活中一些有发展趋势的新动态而已。比如“读书热”、“文凭热”、“旅游热”等等实际上,“热”这个概念并不科学。而且,人们谈“热”之时,往往是从一些表面的现象着眼,多是局限于生活领域。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透视更深一点,也许就可以探测到青年们政治上、思想上那些灼热的新的火星: 星星星火星之一: 在广州市郊白鹤洞的一间工厂里,有一位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只顾埋头生产争奖金的青年工人,大家都叫他做“奖金张”。最近,他却一反常态,捧起马列著作大部头,看得津津有味。车间团支部书记好奇地问他为啥?他却回答说,你们别看我好象是不读  相似文献   

2.
当他掏钱出来结饮早茶的帐时,我发现这位富翁有一点同我这穷记者相似:身上没带多少钱,既没有常见的大钱包里那一迭大钞所表现的厚实,也没有常见的挥手而出的万通、牡丹、长城卡所表现的潇洒。他笑笑说:“我身上钱不多。通常也不吃早餐,一天只吃两顿,中午?一个饭盒而已。”这就是广州城里的一个身家数千万下属企业达17家的私营业主。《南风窗》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创刊号上那一篇文章——《投个眼风给巴黎》,说的是几个个体户自费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他不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至少也是最早的那一批。他的简朴、耐劳、聪明,使他曾是广州最有名的私营企业老板,还光荣入选“广州十大杰出青年”。 他的名字叫陈展鸿,他的企业叫“壹加壹”。我曾问他为何叫“壹加壹”,他回答:“企业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记者经过广州解放北路梓元岗梅山大厦附近的人行道,见到路边有三三两两或坐或立的男子,用目光打量过往的行人。当记者以同样的目光打量他们时,立即有一个穿黑西装的青年过来搭讪:“喂,要不要货?”我问:“什么货?”他答道:“假币。”我说:“拿货来看。”那人说:“跟我来。”便带记者上了石阶来到梓元岗商贸城门口一  相似文献   

5.
当谢晋的得意之作《牧马人》在广州上映时,一位青年影评家看至影片女主人公李秀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立即拂袖而去,边走边问:“那你为什么从四川跑到祁连山来?!”这位青年影评家一定会希望,电影界能有一次对谢晋电影的深刻讨论。但他没有想到,这场讨论要等到一九八六年的七月才得以实现,中间已一晃过去了四个年头。当谢晋在一九八五年七月号的香港《中外影画》上发表谈话说:“我看着陈凯歌(《黄土地》的导演——笔者)长大,他有他的痛苦经历,文革和其他青年一样造过反,后来下乡,有他的觉悟、反省,但是对民族  相似文献   

6.
明天会更好     
不论他来自工厂、军营,还是来自学校、歌坛,1987年5月15日这一晚,对于这10位当选广州地区十大青年新闻人物(1986.5-1987.5)的年轻人来说,都将是终生难忘的。共青团广州市委、《南风窗》杂志社,广州地区青年记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广州地区十大青年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被评为新闻人物的青年在中国大酒店丽晶殿和大家见面。在这十大青年新闻人物中,最年轻的是吴少玲,她今年刚刚17岁,是广州第十一中学高三学生、天河体育中心标志的设计者。当记者走到她身边时,她睁大纯真的眼睛说;“我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大的荣誉,我很高兴,同学、老师们也都为我感到高兴。”在颁奖台上,有人向她提问:“你将来是否想成为一个画家呢?”吴少玲爽快地回答:“我想一个人主要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什么‘家’,最  相似文献   

7.
他从“社区与人”的角度,破译了现代都市文明进程的密码——今年年初,曾被称为“广东的西伯利亚”的东莞小城清溪镇,来了一位台湾客镇领导陪同他转了一天,临走这台商却索要纸笔,写下一句征求绝对(注:左右起读均一样)的上联:“清溪小地方地小溪清”他说:什么时候你们对上了这句上我就再来又一天,省里来了一位30多岁的青年学者。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杉木栏路读者陈志红来信说:去年10月在贵刊上读到北冥撰写的《广州赛马风云再起》,我很兴奋。老实说,居住在广州西关老城区的我,当时要不是接触到这一篇文章,还不知道赛马活动已在广州热起来了呢!当然了,后来我又在电视上见到广州马会向教育基金捐款的镜头。但我总觉得,广州赛马至今与广大市民还是贴得不太紧。同样是为公益事业募集资金,“自选数”社会福利奖券就能做到家喻户晓。我走出家门,随便往哪个方向走都能很快找到一个“自选数”投注站。因此,我想请见多识广的北冥先生(小姐?)继续撰文给我一个答案,请问:广州马何时能冲出马场? 编者说:本刊作者北冥很乐意接受你的点题,下面,就是她多次进出谭村马场之后寻到的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广州是个“聚宝盆”、只要用点儿心计,顺手抓来都是钱。于是,便有人苦思种种生财之“道”,其中有些人因此赚了大钱;也有一些人败走麦城。广州斗牛也会震撼半个中国吧? B是个醒目仔,从商当个体户已有几年,但一直未见财神爷光顾。看见和自己一起跳出来捞世界的,人人都“猪笼入水”(广州俚语:赚了不少钱),心里不觉有点纳闷,看来,得想些人无我有的绝招了。一天,他路过肉菜市场,看见牛肉档上摆着一个牛头,  相似文献   

10.
不怕入错行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女人怕不怕嫁错郎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怕入错行了。”有朋友自工厂来,对我说。“我已经成事了,每月十九张‘大团结’,后天正式上班。”他原先是轮渡上的轮机员,技术考核已达到六级标准,原单位却只给三级工的钱,无论如何不再加薪。“我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却得不到承认,只好另找明主。”几个月奔波后,他终于被某合资企业聘为机修班长。“原单位放你吗?”“不放就跳。当今世界,本事就是饭碗,怕啥?”荔湾区有个姓潘的青年,从工厂跳出来后竟跑去给个体户看档口。问他为什么不干全民干个体,他说:“一样打工,在厂里时几十元,如今也‘旱涝保收’,月月150元以上,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11.
问:对去年年底广州的“股市热”,您是怎么看的? 答:前一段时期,随着深圳的“股市热”,人们纷纷抢购股票,股票价格严重扭曲,许多人把目光投向还没有股票上市交易的广州市。广州也有一些单位开设这样那样的“股票讲座”,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广州要推进企业股份制试点,  相似文献   

12.
“长春电影制片厂青年作家张天红做梦也没有想到,1994年11月21日,他的广州之行会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那一天,他同挛生哥哥张天春一道登机赴穗……”这是北京一家报纸今年5月12日题为《青年作家冤死黑店》一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13.
百叶窗外是车来人往的广州东风东路。“对,就这样坐着,用英文念那首你写的诗。”年轻的德国姑娘调整着摄像机,用“德国英语”说。跪坐在牛皮沙发上的另一位德国少女则按动键盘,录音带缓缓转动,录下一段正儿八经的“外国声音”。音源来自一米开外、手捧诗稿正襟危坐的一位平头小子。他就是斯仁。这是德国独立制片人拍摄的一部介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纪录片中的一个场面,当声音消失后,立于一旁的摄影师捕捉到这张照片。“换下”诗人面具,他又还原为“准”记者或“亚”编导,或“副”某、“次”某等等角色。反正他没当过主角,象巡逻兵一样在  相似文献   

14.
菜场新三景     
有朋友自北方来,对汕头菜市场大加赞许,说是既热情又方便。我这本地人经他这一点拨,也颇觉在理。一元钱买三句阿叔微笑服务之风,在汕头菜场早已是一种自然之风。买菜人一进市场,就能听到档主热情的招呼:“阿叔来买呀。”“阿叔买多少?”“阿叔慢走。”我那位朋友诙谐地说:“一元钱就买了三句阿叔,值得。”那天访问一个卖烧鹅的个体户,他说:“一张逼债脸,谁人见你都躲三丈,怎做生意?”原来嘴甜舌软是一条成功的经营之道。买菜不用提篮子汕头菜场的大小摊档,不管干、湿品,都备有塑料袋。买菜人上菜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沈阳市一间小学里,有一个神秘的小学生。他每天上下学都有一部豪华小轿车接送,还有保镖作陪。在学校里他改名换姓,除了校长一人外,谁也不知其真实姓名、来历。他是什么大“高干”的子女吗?否。谜底揭穿:原来他是一个个体户的儿子,个体户拥有500万元财产,生怕歹人绑架儿子以要挟,干是采取了以上的防范措施。看来,今后“高户子弟”的身价还会上涨,可  相似文献   

16.
一天,位于清平街的“清平饭店”来了一位身着海外时装的青年顾客。他指名要品尝饭店的“清平鸡”.边吃边赞不绝口,还向服务员打听这种鸡的制作方法。服务员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找来烹制师傅和他交谈。原来,这青年是位华侨,在美国纽约开餐馆,他听说广州“清平鸡”风味独特,与众不同,这次回国探亲就特地前来“探秘”。他感叹说:“清平鸡”确实好吃又好味,但可惜美国纽约没有这种食品,不然,很快就会“发”起来。他悄悄地说:如果你将“清  相似文献   

17.
开放改革之初,广州市首家个体经营的“嘉美发廊”点燃了开业志庆的鞭炮,“发廊”这一新鲜名字令许多追逐潮流的青年男女蜂拥而至。“发廊仔”、“烧鹅仔”加上“拉肠仔(做肠粉者)”。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择业路子,也成了最早受惠于开放改革政策的广州个体户的代名词。其吸引力,还造成了不少国营、集体企业员工因此而打破铁饭碗的机遇。至1985年底,广州市已拥有个体发廊964家。其后,由于一部反映广州发廊妹在京创业的电影《珍珍发型屋》公映,这一行当更使全国瞩目。事实上,精明的广州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笔者与一位北京朋友上街,路过惠福路的一家凉茶店,他见店前摆着一碗碗用玻璃片盖着的凉茶,便上前买了碗解渴。岂知,刚一入口,又连忙吐了出来.还大呼:“苦也!”惹得周围在一旁喝凉茶的人一阵嘻笑。他抹着嘴,笑着对我说:“我还以为是在北京街头卖的大碗茶呢。”我向他解释:广州的凉茶,并非是吹凉了的茶,而是用草药熬成又苦又涩的药茶。广州人把具有去火清热之功能的药物或食物,统呼作“凉”。按中医的说法,即属辛凉一类疗效之谓也。据说,早在清嘉庆元年,广州有一个名叫王吉的医生,在靖远街  相似文献   

19.
她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自然而恬静的神态中带着几分儒雅的书卷气。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都走过一段平凡而坎坷的“知青”之路。然而,与别人所不同的是,她现在是全国少数的几位理学女博士之一,并且是广州最年轻的女副教授。她,就是广州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青年女科学家朝红阳。从一名普通的知识青年到年轻的副教授,在很多人看来,这里面必会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而朝红阳却平淡地说:“我走过的路,其实和许多人一样,平凡而又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20.
广州经营小五金致富的个体户崔耀祥的事迹被报刊宣传之后,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许多来信,其中不少是要求援助的。湖南湘乡的几个学生来信,说苦于无钱买书。崔自己也没念过多少书,便到书店把各类书买了一大撂寄去,从此,他常收到这些学生的成绩单。湖南一青年来信说母亲病了,没钱诊治,崔寄去了二百元。后来,那青年寄来了一包花生表示谢意,并说:钱就不还了,反正区区二百元你也没用处。北京一大学生来信,说无钱支付学习费用。崔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