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文化采借、重组、交汇、再造的过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五四”时期发生了重新估定中西文化价值的东西文化论战,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汇形成了近代以来的高潮。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近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十月革命的炮声,使急于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  相似文献   

2.
尚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也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自此以后,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在中国学界拉开了序幕,后来的历次社会政治变革运动无不与文化论争相关联。延至今日,文化问题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更新运动,它曾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而闻名于世。然而,时过境迁,“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一个“传统”,成为我们可以诠释的“文本”。应该如何解读它?如何对待它?显然,我们不能再因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盛行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又要超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境界,而不是简单地回到“五四”当年。本文拟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贡献作一探讨,并揭示出它的不足之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正反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简单否定;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又被儒家化了.本文认为,在当时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高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境文化初次蕴涵了认同、冲突、交融、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正值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于一九二○年十一月开始的关于中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是困扰百年中国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孔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建国初期与当代四个时期的不同际遇,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曾出现持续下降,但在当代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可以说,百年期间中国试图在欧美主导的“世界列国秩序”中寻求自身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无出路的“伪命题”.面对全球化的基本大势,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更生之变”,其根本价值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世界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感情和凝聚力的纽带,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载体。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论争不己的问题。尤其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资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共享与日俱增。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传统文化的有关论述,意义重大。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经过…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视野中的"科玄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丽 《理论学刊》2004,4(8):31-34
“科玄论战”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 ,这不但因为它上承 19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下启此后中国哲学的三大思潮而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 ,而且因为其凸显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重新审视这场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对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文化选择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道路的选择。鸦片战争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每一时期、每一思想派别首先关注的问题。他们都试图对其作出新的反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而这种反省又总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比较、会通的大背景中进行的。“五四”时期也依然如此。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发生的重大转折,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从盲目效法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选择的这一转轨,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五四”时期不同思想派别的文化选择是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作出的。这一时…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的变革与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从1862年同文馆成立算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总的趋势是沿着中不如西、需要变革的线索发展的。1919年五四运动则进入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当时有识之士几乎没有一个站在批判行列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曾出现过几次高潮,近来只是更为集中,更加热闹罢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时不能算不长,火力也不能说不猛,五四时期就有人认为40岁以上的人,中毒太深,应统统枪毙。可是传统文化倒了没有?没有。相反,它在人们头脑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出发,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他所提出的以“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为内容的“文化三说”观,对于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等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840年后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逐步演变为“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互相联系又有某些差别,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研究这一段历史,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纪念为契机,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从近年发表的有关著述来看,论述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以下谨就新时期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一、关于五四爱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一种意见认为,“五四时期”这个概念,从文化角度考察要比从政治角度考察长好几年,可以狭义和广义加以区分。狭义指1919年5月4日到6月28目的“五四爱国运动”,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五个高潮。广义指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间又以五四爱国运动为界标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不同阶段(具体划界也有不同意见)。另一种意见认为,“五  相似文献   

14.
纪程 《世纪桥》2002,(3):6-7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新保守主义”思潮同“五四”之前的“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相提并论。但是新保守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非议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新保守主义者将“五四”和十年“文革”相提并论,指责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中国过去传统‘主流’”持“激进的拒斥”态度,这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造成了我国当今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断裂”。他们断言,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 的任务。对于此,我们应当给予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北京现代革命史1993年文章著作目录索引马春玲,段丽欣文章一、五四运动与申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早期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冯鉴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齐卫平江汉论坛第5期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人权观的演变李阳生湖湘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心理是指由于长期文化传统的延续从而在人的头脑内积淀起来的复杂的各种心理暗示组成的图景。受固有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人们可能“理智上面向未来,在情感上却回归传统”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新思潮不断涌流,救国方案层出不穷,但政治上因为军阀当政黑暗如漫漫长夜,经济落魄不堪,社会秩序失范。在外侮日甚、国内困顿的恶性生态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呈现多元并存态势。焦虑心态面临瓜分豆剖、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怀有救亡之责、秉承士大夫传统的五四知识分子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7.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以国家命运的名义,提出一道政治选择题即坚持什么主义、坚持哪个政党的领导,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国共之间掀起一场有关中国命运的论争。共产党正确解读中国文化,坚持新民主主义,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对此做了明确回答。这场论争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新发展,促进中国统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一、1949年以前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 “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已偶尔出现。例如,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新土耳其》一书中,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1929年,胡适在为英文《基督教年鉴》写的《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的提法。在这个时期,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但是,有的人已经提出工业化的思想,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3年10月写的《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杨明斋于1924年6月出版的《评中西文化观》等,就是其代表作。 “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在报刊上使用,还是在30年代。罗荣渠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