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王桂枝  冯宏良 《世纪桥》2013,(11):50-51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消灭私有制”观点,认为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公有制”与“私有制”这两个概念论证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福利型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追问并试图回答马克思为何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而得出欧洲福利型民主社会主义以“私有制”的模式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虚化外观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以及物质基础条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预期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要求,因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完成本来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客观上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从生产资料占有的主体来划分,现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意义就是允许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会不会由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导致公有制经济的衰退从而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  相似文献   

4.
陈湘舸  崔浩 《探索》2007,(1):165-170
社会私有制是一种有别传统私有制的新型私有制。它具有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和公有制因素。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由于它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新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私有制,主要途径和措施一是学习“超越温州模式”的经验,开展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二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上历来观点对立,或将对私有制企业和市场经济的批评与对公有制企业和计划经济的称赞结合起来,或采取完全相反的评价,强调公有制企业的低效和各种中央计划的失败。与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不同,通过理论创新发现,在否定权力道德化的前提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效率与公平兼得。相反,资本天性逐利,生产资料私有制难以效率与公平兼得。  相似文献   

6.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以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但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捍卫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反复论证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直把公有制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列宁在把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想变为现实时,遵循马克…  相似文献   

7.
一、对两种流行解释的分析观点之一:把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私有制。无论对私有制做出怎样的解释和说明,都不可能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认为,现代工厂制度所体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要求社会共同占有,也即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于这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论述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历史必然性时,深刻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身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著名论断,对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辩证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9.
《党建》1994,(8)
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林俊目前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探索之中,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于是就有人产生了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而公有制则不能搞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可逾越性出发,坚决反对社会主义革命者不顾物质条件的发展程度而盲目相信只要夺得政权便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并认为在单个国家和单个民族内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应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公有制。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上述三个方面具体而历史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分配方式思想的考察,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资本私有制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的分配方式是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分配方式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的观点,并从中得出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最近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主张恢复私有制。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刘保国 《求实》2005,3(2):71-73
现实社会主义存在阶级划分 ,是由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状况决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完善和三大分工的存在是现实社会主义存在阶级划分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消除私有制、完善公有制、消灭三大分工 ,才能为逐步消除社会主义的阶级划分现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所有权与整体产权能否协调,这是人们研究公有制形式时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既“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又要“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人们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对其中“个人所有制”的内涵有不同认识。笔者以为,其实这个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个人所有制的属性的正确理解,以及对个人所有制与公有制的统一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它意味着,这种“个人所有制”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广大劳动者(必然是人口的绝大多数)拥有明晰权益的个人所有制;它也意味着,理想的公有制是一种将个体权益和公共权益有  相似文献   

15.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之点。《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生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土地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在所有制上,未来社会,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其二,在土地经营上,小土地经营即小型经营必然会被规模经营所取代。马克思的土地思想为当今我国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丰富理论资源。新时代,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是全面认识与深刻领会马克思的土地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断言私有制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的人,其实质是要在我国实行资本主义。他们的认识基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是一种“虚所有制”,存在。所有者缺位”,因而人们不关心它的发展,只有私有制才能实现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紧密结合;二是私有制必定比公有制更有效率;三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他们的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把私有制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把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绝然对立、排斥的传统观点,造成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羁绊作用.无可否认,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是会存在着矛盾、对立,但更多的是协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纯柱 《探索》2000,1(4):9-12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无产阶级的一个奋斗目标。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有制的实现必然要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层次性。对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的实现程度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这样的3个层次。这样划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受这一理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总是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出现了偏差,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