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联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产业联动是以产业联系为基础,形成的中间网络组织.产业联动网络由主体、资源和活动构成的,是在区位因素、联动效应、网络创新等内部因素和政府、市场需求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良性非均衡发展”与江苏“江海联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联动”以江苏沿江、沿海为基本发展轴线,以“联动”发展为途径,以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布局拓展为基本手段,在行政区联动、经济带联动、开发战略联动等方面,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良性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标志着一个区域的产业优势所在,正确选择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依据国内外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成果建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对京津冀区域第二次产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肯定已有主导产业;明确在实际与规划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十一五”规划不一致的主导产业,如果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还有较大距离;对那些在规划中已经确定的,但在现实中还未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需要从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贵州民族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差距仍然较大。缩小贵州区域内外发展差距,应注重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协调发展。应创新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科技引导,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联动、公众参与的方式,努力构建民族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建设步伐,促进环境更加和谐优美,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概述三都澳区域港口、产业、城市各自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三者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港口陆域空间有限,港口集疏运环境有待改进;产业间关联度不足,临港工业发展滞后;中心城市发展不足,辐射山区县市能力弱;此外,港城发展相对分离,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提出构建"都市区"空间框架,推动环三都澳区域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建议;以港口群拓展内陆腹地通道;发挥滨海港口优势,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发挥港口城市优势,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港区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稳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非均衡增长加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较弱;尚未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突出;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低,农业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低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8.
犍为发挥自身特点,立足区域互动融合,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化“四化”联动进程,做好“区位改变犍为、资源支撑犍为、环境承载犍为、人居再造犍为、文旅成就犍为”五篇文章,围绕“成渝经济区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教授有个研究,我国最低收入的10%人群与最高收入的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超过了60倍。几年前这个差距才50倍左右,这说明越改革居民的收入差距越大,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城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 ,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 ,大学城所产生的集聚、幅射、互动效应 ,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与其未来走向值得探讨。首先,采用2005-2010年典型区域的季度数据揭示并解释金融危机冲击所产生的"西暖东凉"现象。其次,危机冲击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面临着新一轮的深度调整。一方面,探讨东部地区如何消解与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以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路径。另一方面,探讨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和推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产业衔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最后,提出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作用、海洋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海洋开发的区域联动效应三个方面分析海洋经济增长绩效,从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差距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差距是西部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关注民族因素与区域特点走特色发展之路,注意在西部大开发中缩小民族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全省“双三角”的区域发展格局:“两点”带动,强化“一脊”;产业拉动,扩张“西翼”;生态优先,保护“东翼”;南北联动,东西和谐。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全省“双带两群”的城镇体系:优先发展沈阳,大连和沈大鞍城市带;优先发展大连,丹东、锦州沿海城市带,共同构建大连航运中心,提升锦州.丹东的区域地位,完善辽西和辽东城镇群:依托“四线”建设新城;以都市区建设为突破口,重视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小城市小城镇建设,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安农村经济社会虽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要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战略,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互动式良性协调发展上去考虑,按照城乡联动的社会系统工程规划,积极探索城市对农村建设的多种带动方式,以产业为纽带,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是探索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区域应急管理整体能力的重要探索。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的本质是契约行政。跨区域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或风险与应急联动系统的脆弱性成正比。当前京津冀应急响应互联互通在区域多部门之间尚有一条鸿沟,是影响应急联动组织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未来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可探索"指南针"模式,通过优化应急联动流程、构建制度化应急联动系统生成机制、构建模块化应急联动组织配置规则降低应急联动组织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其区域性复合性污染的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联动、行政与司法的联动、政府与社会的联动、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四方面对区域雾霾联防联控。联动治霾战略使珠三角在全国三大空气污染重点防治区中率先实现连续三年达标。但现阶段联动治霾中仍然存在纵向权威下政府间联动可能带来的责任泛化和缺失,以及社会参与治霾表浅化、激励联动治霾的市场机制不成熟和区域联动治霾立法供给不足等困境。强化环境行政问责、健全参与机制、完善治霾市场机制、健全协同立法,是进一步提升区域联动治霾绩效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联动执法伴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而出现,联动执法的兼容性和协调性克服地区差异弊端,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区域联动执法是一定区域内的广义的联合执法行动,是不同地区间针对区域内共同事务所采取的一种联合执法方式。区域联合执法过程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秩序、为民等理念,确保法律权威性和正当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联动执法是经济与政治的双重选择,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后盾,以区域内不同行政机关为联动主体的横主纵辅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9.
<正>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进行融合报道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主流媒体特别是省级党媒报网端加大融合,跨区域联动报道,拓展传播“朋友圈”,以立体化传播推广,壮大重大主题报道“好声音”,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2022年,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主流媒体的主题主线,各级媒体纷纷聚焦党的二十大开展了很多有声有色的新闻宣传报道。在此期间,媒体跨地区联动报道成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方向,据了解,全国各省(区、市)共有20余家省级党报参与到跨地区联动报道中,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联动报道。本文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以下简称:云报客户端)推出的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产品《我在边疆望北京》为例,解析国内地方主流媒体推动跨区域联动报道新模式的驱动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出发,蓝色经济区建设必然涉及主体区内部、主体区与联动区、蓝色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省份,以及蓝色经济区与国内、国际其它沿海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济空间关系。这五大区域经济空间关系中内在蕴含着从集聚到协同、极化,再从协同、极化到辐射、延伸的经济效应机理。必须基于这些经济效应机理,探寻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路径。即主体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主体区与联动区的协同效应和极化效应,蓝色经济区对内陆腹地省份的辐射相应,以及蓝色经济区向其它沿海经济体的延伸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