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侗族大歌申遗后的保护状况与效果进行分析,梳理了侗族大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主体性在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有效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与侗族的社会发展、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承载体。无论从功能方面还是作用方面侗族大歌都是流行音乐代替不了的。所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面临的真正危机,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多声部纷杂的保护措施,并没有解决侗族大歌的保护问题;侗族北部方言区传统情歌以我为主融摄汉文化元素而创造的玩山歌,向我们显示了侗族大歌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念对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环境、嬗变与保护进行了实证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和传承与其自然的和人文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变化诸如语言的改变、传承的断裂和传承载体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大歌的历史嬗变和濒临失传的危险。据此,作者从用生态保护的理念、对大歌进课堂的再认识和定位、培养专业创作人员和大歌名人、构建大歌文化产业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对侗族大歌进行保护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6.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三大瑰宝之一,是本地区的旅游名片。在游客"凝视"下,大歌在旅游发展中经历了原初性凝视、大众凝视和原真性凝视三个发展阶段。在此结合游客凝视理论,总结了旅游发展过程中,侗族大歌在"被看"之下的价值变化、"被看"之下的权利争取以及"被看"与"观看"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提出了侗族大歌应如何把握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7.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的合唱歌曲的俗称。包括有一般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等。它以其格调柔和、含蓄尾婉而优美典雅的抒情旋律与其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显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色彩斑斓,打  相似文献   

8.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9.
侗族在建房过程中要举行两大仪式:其一是新房落成庆典;二是开财门仪式。过去由于人们对这两大仪式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所以对产生于两大仪式中的仪式歌未予以重视。为帮助人们理解侗族两大建房仪式与仪式歌的关系,本文将从分析侗族两大建房仪式的文化涵义入手,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成为民族的传统风尚;人们都以会唱歌为荣,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是人们所敬佩。勤劳、勇敢、智慧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何新莲 《当代广西》2008,(22):21-21
作为“民歌十年”的总结,“大地习歌·2008”着力创作独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大歌《父母恩情广》、苗族大歌《蝴蝶双飞跳坡场》、侗族大歌《侗族蝉歌》、瑶族大歌《蝴蝶歌》,这些原生态野味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民族歌舞,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民歌,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给今年的民歌节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到过侗乡的人,往往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而梅林乡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的家乡,这里的男女老少,无论孩童还是老妇,开口能歌,因此梅林乡曾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艺术之乡”的称号。鸡年春节,这里的村村寨寨热闹非凡,笙歌阵阵,欢歌笑语,一派欢乐祥和的好景象——侗族踩歌堂侗族踩歌堂是侗族人民沿习千百年的传统大型文化活动,参加对象是村里所有未婚的女孩子和中青年男子(男子允许已婚),活动主场所在鼓楼坪,活动形式是大家穿起节日盛装,服装不单是男女有别,而且年龄亦有别,然后按男女老少不同的年龄段排好队。首先是入场式,就像  相似文献   

14.
侗族“嘎登”(古歌)是侗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历史内容为题材,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侗族先民的自然观。如古歌《人类的起源》中,叙述了上古时代天地的形成;在叙事古歌《侗族的祖先哪里来》和念词《人类起源歌》中叙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关于自然观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天地(宇宙)的起源和构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侗族先民认为天地起源于“混沌朦陇的大雾”。“远古时代混混沌沌,直到朦胧初开才分天地。“起初天地混沌,世间还没有人”。“万年以前,天地不分。大雾笼罩,世上无人。这就是说,天地之初是混沌朦胧的一片大雾,这片混沌朦胧的大雾不仅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而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混沌朦胧的大雾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相似文献   

15.
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这话一点不假。在侗乡,男女老少都爱歌善歌,能歌者倍受人们尊重。侗族民间歌曲极为丰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侗族民间合唱歌曲,一类是侗族民间单声部歌曲。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相似文献   

16.
张永文 《人大论坛》2010,(10):20-22
虎年阳春三月,侗乡万象更新,一个凝聚着黎平县52万人民群众共同心愿的重大决定、开创县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河的“地方法规”——《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该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这为贵州省首个列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享誉全球的侗族大歌贴上了“护身符”。  相似文献   

17.
胡艳丽  曾梦宇 《前沿》2010,(23):151-153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集中的民族之一,其以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普查机制、展示机制、传承机制、研究机制、发展机制等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将为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自从被专业音乐人士发现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领域中那不平凡的影响和地位。伴随着侗族大歌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光辉历程,它的存在与发展不断受到来自外界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其难以逃避文化变迁的宿命。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出发,去感思它的未来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侗族的鼓楼对歌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有很多种情况,除了吃相思必须在鼓楼对歌外,节日的时候有客人来访,主人也都要留下客人。如果客人愿意,主人也要请客人到鼓楼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天下侗寨·坐夜三江》经过3个月的休整和提升,于3月6日恢复演出。演出通过侗族大歌、喊姑娘、闹姑娘、坐姑娘、姑娘节、多耶团圆6个篇章及鼓楼、桥、吊脚楼的舞台变化,全景式再现集侗族婚恋、劳作、歌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