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据《明史·王守仁传》与《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其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创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亲民”的理论学说。其三十四世祖王羲之及历代先人皆为饱读诗书  相似文献   

2.
缪再强 《学习月刊》2009,(16):26-2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在整个明代学术中.以王阳明“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最巨。笔者以为,阳明心学之影响,可以从心即理,致良知,倡道德这几个方面进行窥探。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贵阳的人,大抵都知道贵阳大南门有条阳明路,扶风山上有座阳明祠,但不一定知道修文还有个阳明洞。阳明路、阳明祠、阳明洞都与王阳明有关,皆因王阳明而得名。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谥文成,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后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据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鼻祖王羲之的后人。他在思想界、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教育界、政界和军界均有重大影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教,是与南宋理学家朱熹齐名的明代理学大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  相似文献   

5.
在余姚城内原有一座古老的书院,即创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的“姚江书院”,它是明清之际浙东地区传播阳明学说的大本营。 “姚江书院”是由明末余姚的一群学术观点一致的学者为传播阳明学说而创立的一个教研活动基地,并因讲学该书院而形成了影响卓著的“姚江书院派”,它与绍兴的“蕺山派”、嵊县的“石梁派”鼎足而三,是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学术的支派,成为明清之际传播阳明心学的主要场所。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邵廷采所说:“姚江讲学之盛,前称徐(爱)、钱(德洪),后称沈(国模)、史(孝咸)焉。”(《思复堂文集·姚江书院传》卷一)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中国为人取名,乃是莫大之要事。名字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可视为人生最早的文化身份过关仪式,不仅内涵着家族集体的祝愿,也寄寓了未来发展的期盼,满荷着深情厚意,规范着人生方向。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西历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据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氏曾"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与岑"。岑氏梦醒之后,婴儿呱呱降世的啼声已赫然在  相似文献   

7.
赵晖 《求实》2006,(Z2):263-264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后人又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教育思想传统,从主观唯心论的“良知”说出发,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启发人的“良知”和“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跻于大同”[1]的目的。他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和封建教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守仁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但一直未曾中辍教育事业,曾开创多所书院,并曾集门人…  相似文献   

8.
严光,字子陵,西汉末年名士,浙江余姚人。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载,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其形貌寻访。严光被找到后,刘秀接他到京都洛阳,并授予其谏议大夫一职,  相似文献   

9.
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致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相似文献   

10.
邵廷采在浙东学术史上处于特殊的地位,他年轻时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后来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在会稽陶家读书,分别结识了毛奇龄和刘宗周的弟子董瑒,开始全面研读刘宗周的著作,对刘宗周甚为推崇。由此他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成为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后学的杰出代表,为阳明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506-1508年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播下了阳明文化的种子。今天的修文以不懈开拓的勇气举办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打造“王学圣地”品牌, 赢得世界各地的目光。阳明文化成为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修文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和三届阳明文化节,赢得了国际儒联,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在此期间,学术界推出了《王阳明谪黔遗迹》、《王学之思》、《阳明先生》、《王学圣地》等一  相似文献   

12.
<正>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3,(11):27-27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写了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好后,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  相似文献   

14.
四明山峦,郁郁葱葱;河姆渡口,源远流长.稻谷青瓷,寰字传扬;唐宋以降,商通远洋.庆历、淳熙,建书院于草味;乐发(黄震)、深宁(王应麟),吐儒林之馨香.阳明心学,拓一代之心胸;梨洲《待访》,破长夜之茫茫.乃至季野、谢山,在清代史学中单立独芳.而今,“宁波帮”  相似文献   

15.
笔者看到《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后,"愤怒"二字抑制不住地从胸中喷发而出。该词作者王兆山先生大有来头,是山东省  相似文献   

16.
王观澜(1906-1982),浙江临海人,原名金水,字克洪。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受党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1929年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中大),后又转入列宁学院、红军医学院,先后学习政治、医学、印刷等。1930年12月,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国,经上海转中央苏区。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从此,王观澜认识了毛泽东,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密切交往。革命友谊,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7.
<正>嘉靖八年(1529年)初,王守仁在南安去世的消息一路北传,过江西时"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待丧讯传到京城,王守仁的反对者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不忘赶紧踩上一脚,称他"擅离职守""欲立意以为高",其学说乃是"邪说",应禁之以正人心。随后明世宗朱厚熜下诏,停了王守仁新建伯爵位的世袭,对其去世也无抚恤。而大批尚在京城的王门弟子们还未从悲痛中走出,就被驱逐出京,远离了权力中心。三十多年后,明穆宗朱载垕即位,追封王守  相似文献   

18.
刘光第先生(1859-1898),字裴邨,四川富顺赵化镇人,是清末维新变法的爱国"戊戌六君子"之一。1984年7月30日,胡锦涛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盛赞"林则徐、邓世昌、洪秀全、孙中山、谭嗣同、刘光第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刘光第先生是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相似文献   

19.
方磊 《党史文汇》2001,(4):36-37
读了《随笔》总第130期上王为政先生《"千夫指"何以对"孺子牛"》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实在吃了一惊,对明白如昼的文字居然也有人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20.
《刘艺翰墨诗文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包括"书法诗词作品""刘艺文选""评论文选"三部分,以传统的宣纸线装刊印,一函五册精美高雅。其墨韵之酣畅,诗文之隽永,令人称羡:不愧是大书家的手笔,更是大学问家学养的展示。刘艺先生书法精于今草和章草,兼擅行、楷、隶诸休。《选集》收入的书作今草和章草居多,计有章草《阿房宫赋》、章草《杜诗五首》、行书《修造卢沟桥记拓本》、草书《观音宝相重光记拓本》、行草《刘艺诗书卷》等五件册页、手卷和碑拓,都是刘艺先生几年前的佳作。其书风高古,墨韵浑厚,笔法娴熟,结字典雅,既有外在之美(筋骨血肉,即行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