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调整.移民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必须努力去适应当地原有居民的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终究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我们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从移民生产方式的适应、生活方式的适应、宗教信仰的适应、身份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陕南地区大规模的避灾移民搬迁后的较长时间内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心理等方面都会面临过渡期的诸多不适应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移民人群能力受损和缺失。因此,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移民人群的能力再造。  相似文献   

3.
卢倩 《淮海论坛》2013,(4):18-20,11
我国有大量的工程项目位于多民族地区,在因工程项目而搬迁的移民中,少数民族移民占相当比重。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移民尽管是一项经济性活动.但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局限于经济行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复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山区避灾型移民搬迁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闻  何得桂 《前沿》2014,(1):117-119
推进山区避灾型移民搬迁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区域性重大移民工程的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在初步实现"搬得出"之后,面临着"稳得住"和"能致富"难题。基于生计可持续发展视角,发现避灾扶贫搬迁后所带来的移民生计资本缺乏、农户生计策略单一、社区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并从保护生态、产业支撑、技能培训等方面为促进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移民是以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政府行为。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生态移民工程不应成为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孤立实行的工程,对一个国家来讲,生态移民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必须从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原则出发,对整个国家的整体角度统筹规划。搞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移民的跨省安置和划定大片的无人区的问题应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6月1日下闸蓄水之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赴宜昌市及秭归、兴山和夷陵等地对我省三峡二期工程建设中有关移民等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一路行来,所见所闻,无不让笔者感叹。目前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搬迁安置移民64.52万人,其中外迁农村移民14万人。二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不仅表现在移民搬迁安置的人数上,而且涉及移民生活生产的安排、县城乡镇的建设、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涉及到整个库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全局。二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对于整个三  相似文献   

7.
<正>一、贺州市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基本情况(一)贺州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建设总体情况。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于2014年正式启动后,当年自治区下达贺州市扶贫生态移民项目31个,计划搬迁2708户共13511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135户5568人,生态搬迁1573户7943人)。2015年计划实施扶贫生态搬迁项目28个,任务指标为2863户12711人(其中扶贫搬迁2159户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贵州省在搬迁移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认为针对贵州目前需要搬迁的移民数量大、土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指出要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有效促进移民搬迁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李杰  雅茹  侯友 《前沿》2011,(12):182-186
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中等户与富裕户生态移民的社会支持之间差异显著(P〈0.05)。社会适应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的移民在生活适应、生产适应维度上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P〈0.05),贫困户适应水平低于富裕户,与中等户无差异。贫困户与富裕户、中等户的心理健康差异显著,贫困户与富裕户的生理健康上的差异显著(P〈0.05)。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501),回归分析显示社会适应与人际适应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移民就业工作的现状(一)移民就业与就业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共重庆市委九次全会召开后,各部门、各地区更加重视移民就业工作,由市移民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等13个部门组成的三峡移民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类实施,定点落实,解决"零就业"成效显著,移民就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庆市基本建立健全了移民培训体系,市、区县都成立了移民培训领导小组,各区县移民局都设立了移民培训机构,市政府命名了21个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各区县设立了100余个培训基地或培训点,对移民培训工作实行了专项考核和目标管理。2006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移民,就业率达到50%以上。移民培训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培训对象由移民干部为主转变为移民为主;培训内容由政策法规为主转变为劳动技能为主;培训目的由促进移民搬迁安置为主转变为解决移民生计、促进移民就业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红  许小玲 《思想战线》2005,31(1):60-65
移民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压力,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适应并完全融入到其中,这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是个再社会化的过程。三峡移民在社会适应问题上采取了几种策略:一是资源的运用与再生,二是"类型化"知识与情境建构,三是依靠代理人实现利益诉求。这可以概括为"双重适应策略"。移民会从多方面主动地对原有的行为方式和因素进行调整、改变乃至创新,以适应变迁。  相似文献   

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努力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对保护移民权益、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扶持政策不统一、扶持标准偏低、移民直接受益不够等多种原因,目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普遍较差,有相当多的移民仍生活在贫困之中。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  相似文献   

13.
国发〔2006〕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努力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对保护移民权益、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扶持政策不统一、扶持标准偏低、移民直接受益不够等多种原因,目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普遍较差,有相当多…  相似文献   

14.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移民群体包括两类人群,即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他们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但适应程度上存在差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城市适应相对更好。青年移民城市适应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城乡两种文化的冲突、青年移民社会资本的不足等。扫除其城市适应的阻碍因素,推动青年移民的市民化,政府有责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构建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完善薪酬增长机制,移民自身也要积极整合两种文化、扩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6.
余艳 《人民论坛》2014,(7):229-231
根据搬迁距离,移民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县域搬迁、县际搬迁、嵌插式搬迁。在移民过程中,遭遇到三大现实困境:再生性贫困、土地资源紧张、心理与文化冲突。要走出这种困境,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入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移民协同参与机制;开展思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使农民的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宋豪  何伟 《重庆行政》2014,15(5):22-24
正贫困与环境恶劣具有内在耦合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能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消除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目的,具有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重效应,是生态文明视域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举措。一、文献综述美国植物生态学家考尔斯(1900)将群落迁移导入生态学首次提出了"生态移民"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口迁移继政治、经济等因素外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后,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巴  相似文献   

19.
文化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移民在迁入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以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来看.移民文化适应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适应"和"非物质文化适应"、"深层文化适应"与"表层文化适应"、"顺适应"和"逆适应"等类型;同时根据移民在不同适应阶段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状态可以将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茫然和矛盾阶段、瘙痒与不适阶段、调适接纳阶段以及常态回归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搬迁距离,移民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县域搬迁、县际搬迁、嵌插式搬迁。在移民过程中,遭遇到三大现实困境:再生性贫困、土地资源紧张、心理与文化冲突。要走出这种困境,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入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移民协同参与机制;开展思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