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洪树 《探索》2015,(1):45-51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
楼洪豪 《求实》2008,(5):40-44
区域协调发展在理论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不同层级区域政府受不同利益的驱动,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视角与作用有可能不一致.本文选择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双重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旨在探索不同层级政府的区域协调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提出健全区域发展互动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定式,把非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他以"两个大局"为平台、以"两步走"为阶梯,建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空框架,他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功能,主张发挥中央权威促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间区域协作是带动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利益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地方政府利益由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组织利益、地方官员利益三部分构成。在长三角,利益主体机制存在着单一制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利益目标不明确和利益制度保障不完善是区域社会突发事件治理中政府间区域性协作机制不能生成且产生效能的主要因素。利益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的确立和执行。  相似文献   

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一新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正确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真正拿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客观现实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区域间协调发展。随着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在市场机制、区域分工和基层创新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适应改革需要。应该在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构建多样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及激发基层创新动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上采取压制型模式治理基层群体性事件,其特点是以权力为中心、以维稳为目标、以控制和打压为主要手段,并且重处置轻预防。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效果不理想,面临着维稳与维权的两难困境。因此,要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转变治理模式,寻求维稳与维权的平衡。参与式治理以权利为中心、以公民有序参与为目标、以沟通疏导和对话协商为手段、重预防,有助于逐步化解群体性事件危机,破解基层政府维稳和公民维权之间的两难窘境。这是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转变的恰当选择。应根据国情,通过搭建平等与理性的对话平台、设置制度化的协商程序和借鉴科学的协商方法,建构公共协商机制来实现参与式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