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治国之道,惟在用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能治天下者,惟有得人”、“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事以人成,国以才兴。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我国新世纪的新型用才战略。  相似文献   

2.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之基的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党的宗旨,真心为民谋利,铸造人民"公仆"形象.  相似文献   

4.
《求是》2015,(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革命时是这样,执政后也是这样。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使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为怎样当一名好干部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党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新标准、新希望。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由我  相似文献   

6.
一 坚持执政为民,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政权更迭、政党兴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铁的事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历史规律,历朝历代的政治集团、政党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朱铁志 《党建》2010,(7):52-52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真正创造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说的"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努力克服五种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追随历史兴亡的轨迹,无数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拭去历史的尘埃,掩卷沉思,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 失天下。人才的竞争,导演出几千年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说,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人才的鼎立,这话很有些道理。东汉建安  相似文献   

9.
《江淮》2011,(8):16-17
世间万物中,人才最宝贵。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刘邦建汉称帝,曾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酒过数巡,刘邦踌躇满志,问道:"为何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邦笑道:"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我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使用,所以为我所灭。"看来刘邦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依法执政,作为执政为民实施者的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如何对待百姓,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总结取得、巩固、失去政权的历史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与统治者的治国之道相融合,其重要思想就是“仁政”。有天下者,失民,则失天下;无天下者,得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录     
《当代贵州》2013,(23):61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我们党基本的历史经验。中国有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党的基层组织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政治核心,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党长期执政、更好执政。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其核心目的是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要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明确政治任务,担负政治责任,彰显政治特征,强化政治功能,将政治性寓于服务性之中,在服务群  相似文献   

14.
芥末 《前线》2013,(2):77-77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复兴中华必凝聚民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现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苦苦探索了多年没有成功。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我们党,领导亿万民众推翻了“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15.
文枫 《求实》2004,(Z3)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重要政治命题的提出 ,表明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其他执政党的兴衰规律有了新的思考。一、人心向背 ,一切执政党兴衰的根本原因“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条古训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纵览古今中外无数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的得失成败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为什么跳不出历史的“周期率” ?归根到底是国家权力与人民意志严重背离的结果 ,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出了问题。我们看西方的一些长期执政的党 ,之所以…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21):9-10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在这两方面,这些年我们总的是做得越来越好,但还有不足,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听意见多、围绕从严治党听意见少,请上来听意见多、走下去听意见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是否察民情、保民生、立民主、得民心作为党和国家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评价标准,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规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和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行动引领。  相似文献   

18.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他还举出秦王朝兴衰的例子为佐证,说,“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之二世就灭亡了”。清末发生在我省礼县大潭地区的一次农民暴动,则是官逼民反的又一种典型:上面本是体恤民情的,而下层官吏却欺上瞒下、为非作歹,激起民变。我们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但在少数基层干部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从而局部激化干群矛盾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我们当以史为鉴,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大事去抓。  相似文献   

19.
从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到曹操的广纳贤才,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对人才的思慕;到刘备三顾茅庐,成就礼贤下士、三分天下的佳话;再到诗人龚自珍痛感人才匮乏,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多远是取决于和什么样的人同行  相似文献   

20.
民心向背与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明 《理论学刊》2002,(6):118-119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那么“民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对此我们的先人曾进行过探讨 ,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商朝统治者认为王朝兴亡与民心向背关系不大 ,他们鼓吹的是“君权神授”论。西周统治者就明智多了 ,他们提出了“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的见解 ,认为只有得民心者 ,皇天才会佑助。到了战国时代 ,孟子更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样一种“得民心者兴 ,失民心者亡”的观点 ,对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