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清 《党员文摘》2023,(1):52-53
20世纪80年代,梁实秋的学生胡百华和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一同去拜访冰心。当他们把梁实秋与第二任妻子韩菁清的合照送到冰心手,上时,冰心激动地指着漂亮的韩菁清说:“他这一辈子就是过不了这一关!”当胡百华把冰心的原话转告给梁实秋时,梁先生一笑:“我呀,她那一关我倒是稳当当地过去了。”相识之初,冰心和梁实秋之间是有芥蒂的。  相似文献   

2.
冰心好人缘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2-32
正冰心曾赞美宋美龄是"集各种各样特点于一身的女人"。后来,冰心又赞美周恩来是"我国20世纪十亿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她左右逢源的处世方式和智慧,被忽略太久。冰心与宋美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尔斯利学院的校友。由于这层关系,冰心、吴文藻夫妇抗战期间一度受到国民政府的提拔重用。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夫妇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周恩来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多年没有调过一次工资。他们夫妇的工资一直保持在747.5元(周月薪404.8元,邓月薪342.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大革命竟然绵延十年之久,确非毛泽东始料所及。运动之初,他曾设想以较短的时间,结束"文革";后来,又提出3年结束"文革"。然而,动荡不定的局势愈演愈烈,"天下大乱"终究没能达到"天下大治"。这场历史性的浩劫,在他生前一直没有划上完整的句号,以致成为他辉煌一生的"扼腕之叹"。  相似文献   

5.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0-30
正1940午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毛泽东致电参政会,对慰劳视察团"甚表欢迎",但对团中的"余家菊和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视察团遂取消延安之行。两次论战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对卢梭的看法不同,梁实秋便与鲁迅在报刊上发表过针锋相对的文章。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矛盾深化的,则是梁实秋读了鲁迅从日文转译的苏联卢那察尔  相似文献   

6.
韦朋 《实践》2009,(9):50-51
内蒙古电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文革"前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虽然在"文革"中以及"文革"结束社会转型时期有过挫折,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迎来了内蒙古电影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0,(4):59-59
<正>孙颙在1月25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老三届",最初代表的是"文革"爆发时在高中与初中就读的一批学生;后来,它又涵盖了"文革"初期尚在小学中高年级、以后才陆续进入中学的  相似文献   

8.
开国总理周恩来夫妇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他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多少年没有调过一次工资.他们两人的工资一直保持在一个月747.5元(周月薪404.80元,邓月薪342.70元)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9.
徐世强 《党史博采》2008,(12):45-45
<正>上世纪40年代,梁实秋曾被毛泽东两次点名提起过。一次是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被毛泽东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拥汪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粱酒小米饭",视梁实秋为不受欢迎的人。另一次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把梁实秋作为替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提出来。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在"徘徊中前进"时期.其间,仍在维护"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左"倾惯性继续滑行,"新时期"还未开始;纠正"文革"具体错误引发实践真理标准大讨论,动摇"文革"根基,"文革"难以为继."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是建国以来又一重大历史"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文革狱中的特殊犯人。40年代威震川东的游击司令。他的一生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作者与他在文革狱中相识,在那特殊环境中,听他讲述了几件有趣的轶事……  相似文献   

12.
朱德委员长是中华人民共和闰的开国元勋,是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的一生是戎马生涯的一生,也是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在战争年代,朱德带领部队转战于深山老林中时都不忘采集兰花,并把它们种在各种简易的便于携带的盆具中;在和平年代,在繁忙的上作之余,与他相伴的也是兰花.兰花是国香,朱德是兰化迷,对兰花可谓一往情深,因此朱德还被他身边的许多同志称为"香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梁实秋曾被毛泽东两次点名提起过.一次是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被毛泽东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拥汗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粱酒玉米面",视梁实秋为最不受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过大量的由群众组织创办的各色小报,简称"文革小报"。"文革小报"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尤其是在研究地方"文革史"上,"文革小报"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通过"文革小报"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触摸到"文革史"中的"地方感觉",既可探究"文革史"中下层历史叙事与上层历史叙事的互动性,也可探究"文革"地方史的分层结构,从而在以地方史的基础上把握"文革"的总体史样态,使人们在认知历史的基础上,达到最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4,7(12):107-110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 ,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 ,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 ,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都喜欢鲜花儿。著名的当代女作家冰心也不例外。童年时的冰心,受父母双亲的影响,喜欢动物,对于花木,更有特殊的爱好。那时候,冰心家的花园里栽有腊梅、秋海棠、菊花等各种各样的花,而冰心最喜欢的花儿是玫瑰。冰心童年时喜欢读书。11岁读《红楼梦》,看到书中尤三姐形容探春的传神句子:“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的段落时,就对这种既浓艳又有风骨的玫瑰花,十分向往。但冰心真正与玫瑰结缘,是在青年时期。1918年9月,冰心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女大”大礼堂的厅…  相似文献   

17.
正在艰难困苦、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中,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表现了大无畏的铮铮铁骨和革命必胜的豪迈气慨。他们在战斗、工作之余,又以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大家庭团结友爱的精神,关心战友生活,牵线搭桥,成人之美,以浓浓人情味冲淡生死的惨烈,写就了共产党人铁血柔情的完美人格和张扬人性美、感人至深的高尚情操。李富春和蔡畅夫妇就是这样一对热心的"月下佬"。组织部长蔡畅"扣"下了一个姑娘1932年,瑞金列宁团校分配给江西省委几名结业学生,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  相似文献   

18.
廖玉  金戈 《党史文汇》2008,(2):59-62
薄一波伯伯在草岚子监狱中已是我们的父亲廖鲁言的领导,后来在山西太原接办牺盟会、创建新军时又成为我们父母的领导."文革"中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我们的父亲又跟薄伯伯一起蒙难.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文革"后薄伯伯对我们的妈妈陶桓馥及我们全家多方关照.  相似文献   

19.
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以现实主义理论为经典原则,建构起严苛的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文艺批评又并非完全限制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规训,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维护艺术的自律与创作的自由。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批评与讨论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在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平衡摇摆的"周旋"与"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在其切身利益的要求和规定下,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发生了两次大变化.即前期,由"文革"初对运动的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后期,又由对运动的紧跟、热衷,转变为厌恶、抵制.民众主流意识的形成与转变,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文革"中的态度、作用和地位,也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革"时期民众主流意识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文革"的历史.同时,也会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