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调查数据表明,农二代大学生有无留守经历的不同人群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农二代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较低的亲子关系质量进而产生较低的家庭归属感,而亲子关系与家庭归属感的下降共同导致较高的心理健康危机。数据还表明,小学阶段的留守经历比初中阶段的留守经历对农二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流动人口制度必须预防"留守儿童"尤其是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出现。具体操作政策应该是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的家庭化、移民化,也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鼓励回流。  相似文献   

3.
张亚男 《学理论》2012,(2):43-44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及个别访谈法对陕西南部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MTH总分个量表得分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有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留守四、五、六年级儿童的对人焦虑以及冲动倾向在三个年级上差异显著;恐怖倾向上男女差异显著;留守儿童的不同家庭背景下(母亲外出,父亲外出或者父母均外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上的得分差异明显。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在年级、性别和留守类型上得分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3)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失范等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会关爱缺乏。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6.
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历次普查资料,对中国儿童人口发展现状与新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儿童人口规模相对平稳,但即将进入下行通道;儿童人口城镇化加速,少数民族儿童规模和占比加大,性别结构失衡等现象仍然存在;普遍的人口流动对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影响,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留守儿童问题凸显,家庭居住模式的变迁也对儿童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服务供给等方面入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7.
伴随城镇化和老龄化,空间转换过程中流动到大城市的老人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出现空间排异。年龄、同住人数、居住年限、是否农业户口等人口特征变量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个人月收入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满意度、邻里交往频率、社区参与情况等因素均显著影响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基于此,建议政府广泛利用多种就业形式促进流动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老人异地养老保障水平,重视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合理规划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并提高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日益突出,尤其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更加明显。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命质量的教育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双向的教育活动。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生命教育进行分析:生命权利的主张显示留守儿童个人存在价值的合理;生命理解的反思阐释其个人存在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生命意义的超越是其社会存在的升华。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4)
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服务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组织的调查和研究,以苏州爱心小屋1为例,从儿童、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阐述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改善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和再发展状况、促进社会融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成就动机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省434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是在成就动机方面,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显著低于中学生常模,避免失败动机显著高于中学生常模;成就动机的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学生追求成功动机比城市学生低,避免失败动机比城市学生高;性别差异上,男生追求成功动机显著高于女生。二是在心理健康方面,高中生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女生在焦虑以及强迫症方面显著高于男生。三是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有些方面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薛海英 《学理论》2012,(16):114-11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386199"现象:"38"即留守妇女、"61"即留守儿童、"99"即留守老人。其中,留守妇女负担最重,承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也最多,但受到的关注最少,使她们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分析留守妇女的现状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专业方法来探索改善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的工作模式,从而缓解留守妇女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父爱母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咬伤、溺水、跌伤、性侵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案件频发,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将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从人口结构看,流动儿童保持"上大下小"的格局,学龄流动儿童规模占比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学龄前流动儿童有小幅增长,大龄流动儿童收缩;从流动特征看,儿童参与流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龄别模式和性别差异,跨省远距离流动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流动儿童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呈分散化趋势;从家庭特征看,流动儿童面临家庭教育不完整的问题且区域差异严重,同时拥有高学历父母的流动儿童群体占比在增长;从教育状况来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持续改善,但学龄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调查数据,探讨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以及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困境家庭儿童相比,困境家庭儿童拥有更低的家庭关怀度,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差,受欺凌的风险更高;高家庭关怀度可降低其受欺凌的风险;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部分通过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中介起作用,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生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建议提升困境儿童家庭关怀度,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以减少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城镇化与儿童发展调查"数据,考察城乡之间的健康认知回报效应及家庭资源影响认知效应。结果显示:在语文认知能力上,虽然农村儿童的健康认知回报显著大于城市儿童,但无论城乡,健康对儿童语文认知能力的作用都可以被其他家庭资源所替代;在数学认知能力上,健康认知回报在两组儿童中差异不显著,但在农村儿童组中,其他家庭资源无法替代健康对认知的作用,城市儿童则可以被替代。据此,在促进农村儿童认知发展上,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健康和学前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家庭养育策略,从而缩小健康和家庭资源上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学理论》2013,(11):69-70
留守儿童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留守确实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危险因素,但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上并无特别明显差异,甚至发现留守儿童发展中还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心理弹性理论的兴起为研究留守儿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3)
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加快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黑龙江省又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大量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特殊形式转移向城市,因此对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家庭、学校、政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张程  杨子刚 《学理论》2015,(6):76-7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出现诸多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育、生活、心理三个方面调查对比分析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