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我国公司法立法史上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本文根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及法律实践,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瑜 《学习月刊》2013,(10):16-17
从美国首先创立了"刺破法人面纱制度",到大陆法系的德、法等为代表的国家继承和发展此项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制度在德国又称为"直索责任",在日本被称为"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制度。我国《公司法》虽然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做出了规定,但规定的条款太过笼统,不够深入具体,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探讨和研究。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法院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目前,我国公司独立人格制度出现异化现象,建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确有必要,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条文零散,法律适用范围尚不宽泛。因此,应更新法条法理,提高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认可度;构建诚信体系,维护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合法诉求;提高司法素养,提升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挈领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确立了一人公司法律制度。一人公司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容易产生公司人格和股东人格混同、危及债权人利益、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人公司的公司登记与公示制度、完善资本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并建立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从而使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5.
王涛 《世纪桥》2008,(6):38-39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确立了一人公司法律制度。一人公司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容易产生公司人格和股东人格混同、危及债权人利益、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人公司的公司登记与公示制度、完善资本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并建立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从而使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外立法司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民法理论尤其是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的研究,探索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制度体系,对于弥补立法上的不足,排除司法上的疑义与空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建敏 《理论学刊》2007,(11):96-99
本文对我国不当关联交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法律保护从属公司及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问题。其中,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关联方对公司的损害赔偿责任和关联董事表决回避制度,这对不当关联交易起着直接的规制作用;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这对不当关联交易起着间接的调整与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是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应有之义,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对异化了的股东有限责任和对公司法人格的独立性投机实现矫正上的正义;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适用场合应该仅局限于股东人数较少、较封闭的有限责任公司,我国有必要引入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以此解决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向公司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损害股东债权人权益;母公司非法向子公司转移财产,损害母公司债权人利益;姐妹公司实际控制人滥用控制权实现关联公司资产之间的非法流动等问题。同时,应该从主体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主观要件方面构建我国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人公司的发展态势与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承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立法趋势。一人公司具有便于管理、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创业等显著优势,但是也容易导致公司滥设,损害权利人利益等问题。规制一人公司需要运用公司法人资格否认理论,实行严格的登记、公示和必要的书面记载制度,实行最低资本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在立法与司法中虽然尚未明确规定和承认前科及其消灭制度 ,但是 ,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还是从现实法制来讲 ,前科及其消灭制度在我国都发挥着实际作用。当然 ,由于立法和司法尚未明确其地位 ,因而在实际适用中处于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尴尬地位 ,同时也导致制度体系的不完整和实际适用中的困难。考察我国的现实法制 ,可以发现立法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虽然未明确承认前科及其消灭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却大量存在于行政法律法规、刑法典及现实司法解释之中。一、行政法律法规中的尴尬地位现行行政法律法规中关于前科问题的规定是多方面的 ,例如 :…  相似文献   

11.
抗辩权是一项重要的合同法制度,其功能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维护当事人的权利,维护交易秩序,增进当事人之间的协作。我国新《合同法》总结了建国以来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借鉴了不同法系发达国家相关的规定,对此作了完整的规定,这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因此,对抗辩权制度的成立要件及法律效力进行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对抗辩权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一、抗辩权制度的构成条件 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或否认对方的权利主张的权利,其作用在于通过行使这种权利而使对方的请求权消灭  相似文献   

12.
梅锦 《世纪桥》2015,(4):41-43
对涉案未成年犯罪人进行人格调查,是我国刑法学界近年来所探讨的热点问题。随着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的颁行,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人格调查在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中的地位。但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十分概括、相关的司法解释也未作明确的说明,以致司法实践中"乱象丛生"。实务中的困惑,呼唤着理论部门的进一步研究。一、我国当下人格调查制度之不足1.缺乏实体法律根据,理论定  相似文献   

13.
公司瑕疵设立,是指公司设立过程中形式上满足公司设立条件,但实质上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而使成立的公司存在瑕疵。公司在瑕疵设立之后会对公司法律人格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运用比较、综合考察等方法对英美法系的结论性证书原则与大陆法系的人格否认原则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公司瑕疵设立的态度及具体的制度安排,以寻求对我国立法上公司瑕疵制度建设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其核心制度就是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重要问题,一是董事会存在缺陷;二是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不到位;三是忽视职工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由于我国公司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一个过程和采取一系列措施:一要确立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制度;二要完善我国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制度;三要保障监事会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四要大力推进职工参与制度;五要完善股东大会的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假释制度的刑法价值为视角,着眼于世界刑法轻刑化、刑罚非监禁化的变革趋势,从假释制度法律规定及其体现的刑法价值层面,分析比较了两岸假释制度的理论涵义、体现的刑法价值、反映的刑事政策,揭示了两岸假释制度在刑法价值方面的趋同与差异,并针对大陆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假释制度修改后所遗存的争议问题及制度适用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若干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助益于假释制度的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信用证欺诈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妥善地应对和解决信用证欺诈问题,是我国信用证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制度根源;然后全面地阐释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最后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并归纳出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解决信用证欺诈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努力维护信用证的独立性,同时明确规定欺诈例外原则,并对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施加严格的限制,以防止其滥用.  相似文献   

17.
王梓臣 《唯实》2009,(7):53-57
为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增设了一个新罪。从学理上分析,本罪的罪名可以确定为非法传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新法刚刚颁布之际,从刑法谦抑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的进路,对刑事立法作进一步考量,以检验和总结立法的得失;对刑事司法进行理论预设,以期司法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该程序加强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设立了较为宽泛的被害人保障制度。但由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置、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部分立法冲突,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被害人的保障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设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及时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且重点应体现在及时性上,可在程序设置、法律适用、制度构建、程序救济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司法ADR制度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以附设在法院的调解和仲裁为基本类型,是国家司法行为与当事人合意行为的有机结合。2004年9月16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初步形成了我国司法ADR制度的雏形。文章分析了与我国司法ADR制度构建相关的协助调解人制度、独立调解人制度、和解协调人制度和协议确认制度。并指出司法ADR制度中的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环节还有待于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与司法救助相关的概念和制度有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概念的分歧直接带来制度认知、构建和实施上的模糊与偏差,不利于司法救助制度的科学合理发展和规范统一运行。立足于一种价值论而非本体论立场的制度理论根基,并基于一种现实必要性而非理论必然性的现实政策选择,应以国家司法救助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把刑事被害人救助吸纳进来、把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排除在外的基础上,整体设计针对刑事和民事侵权案件受害人的损害赔偿救助制度机制,并着手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司法救助立法,避免因碎片化的制度制定模式带来立法资源的浪费和规范上的不确定、不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