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正>岁月如水流淌,老师恩情难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创刊40周年了,我虽然至今没有在上面发表过一篇稿件,但我是她的忠实读者,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对标样板!其中的一些故事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是2000年8月,《人民日报》向当时的铁道部政治部约稿,让写一篇关于“九五”期间铁路加强政治工作的纪实通讯,要求有高度、有深度、有行业特点。我当时在《人民铁道》报社工作,当时的铁道部政治部领导将写作这篇稿件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压力很大。一是这方面的文章我过去写得少;二是这篇稿件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繁多,无论是主题确定还是结构设置,难度都不小,一时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2.
古元画牛     
古元用水墨画成的《牛》、给我的附信和我给他的回信的复印件,这三件东西一年以前收在一处,在这半个月里没有找到。家人查找别的文稿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三件不应当丧失的纪念品。 两封信,照录如下:王朝闻同志 八月五日在炎黄艺术馆嘱我作一幅“巴掌大”的小画,写上一句喜欢的话。现寄小品水墨画《牛》,请收,指教! 祝好!  相似文献   

3.
追求四个字     
作为本刊的编辑,最大的感受是,读者和作者是我最好的老师。从阅读大量的来信、来稿中,我了解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取得的进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职工的心态,下岗人员的处境……一篇篇来稿和来信为我们搭起了一座了解社会、企业和职工的桥梁。在纪念杂志创刊15周年之际,我也想把自己编稿的一点心得说一说,以求得广大读者、作者朋友的指点。经验类栏目是自己负责编辑的主要栏目,这些栏目是报道交流企业、地方、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园地,如“工作集锦”和“政工短讯”。编好这一类栏目,我…  相似文献   

4.
张妹芝 《民主》2016,(4):61-63
正2015年12月,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文稿的《知之深爱之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翻开这本书,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时而掩卷沉思,时而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党外人士、一名文化工作者,再加上我曾在石家庄市政府工作过几年,听老领导们讲过总书记在正定时的若干往事,这本书读起来格外亲切感人。朴实的文风、真挚的情感、浓浓的家国  相似文献   

5.
高举着邓小平理论旗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 ,广大干部群众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已经出版发行200期了!作为贵刊通讯员 ,我向全体编辑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并致以深深的敬意。从1984年第4期开始 ,我先后在贵刊发表文章21篇 ,曾被贵刊评为优秀作者和优秀通讯员 ,并有数篇文章在贵刊征文中获奖。我工作中的进步和收获是与贵刊的不断启发与鞭策分不开的。纵观这200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感到她在同类期刊中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从政治方向上看 ,她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遵循党…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网了!今年八月,在本刊创刊15周年的日子里,杂志开通了http://www.ropiw.cn这个独立站点,在互联网上与广大读者和网友们见面了。作为一名在本刊工作多年而且摆弄过几天民标器的编辑,我乐坏了,逢人就说:ropiw,我们上网了!可是,很多人都觉得我的激动有点夸张——“上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多了一件新工具吗?”这可叫我怎么回答呢?电脑、网络是工具,这我承认。而且,既然是工具,就会有缺陷、有局极性,所以你尽可以指着它说长道短。可是别忘了,“术中有道”,在技术手段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潮流。据说…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沟通过,甚至没有一次谈话超过10分钟……您总说:工作忙!是的,这我承认。但我想说,您这只是一种托辞,一种骗术!您想想,您什么时候真正关心我和小弟的成长过?每当您看到我和小弟做事不符您心意或者做了什么错事时,您有几次真正心平气和给我们讲一下道理?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您只会发火!只会瞪眼!只会吼!……我很想知道,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您的追求与抱负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是我女儿在1993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桥梁作用刍议○刘恒茂编辑的工作是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即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审读选择、修改加工、整理编篡,经正式出版后提供给广大读者。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他将读者与作者联系起来。一般而言,作者的文稿不经过编辑的加工,便不能成为正式...  相似文献   

9.
彭迪 《瞭望》1987,(40)
30年前我初到伦敦,在一位退休的老医生家里的楼上租了两间房住下,并开始工作。那是在伦敦西区的一条小街上。 多年难忘 夜半铃声 有一天,夜深人静,电话铃把我叫醒。 “喂!我这里是电报局,你是彭迪博士吗?”英国人很讲礼貌,猜想我可能是个有学问的人,如果是博士而叫先生就有点失礼了。 “不!我是彭迪先生”,我主动作了更正。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I0001-I0001
李夫钊一生勤勉,共写就上百万字的文稿,据统计,仅从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就发表论文、演讲、杂文、讲义等140篇,平均每6天就发表1篇,这对当时不清楚选择走哪条路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思想上的指路明灯。李大钊虽笔耕不辍.但却未给家人留下一封书信,  相似文献   

11.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量重要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十个人可能有十个答案。而我读了《解放军报》1991年5月9日一版刊登的长篇通讯《一颗炽热的爱心》后,深深体味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向自己的工作对象捧出一颗炽热的爱心,实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或者称根本性环节。爱的力量往往比疾言厉色地枇评训斥更能入心入脑,更能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这篇通讯详细报道了解放军某部三连政治指导员姜忠义做好战士思想转化工作的事迹。姜忠  相似文献   

12.
大中城市群众“乘车难”,是个又老又新的大问题。记者近日在安徽蚌埠市高兴地看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公司锐意改革,已把“乘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在汽车公司,记者被一封感谢信吸引住了。这封信写道: “潘经理:你好!作为一个长期乘客,几个月来我耳闻目睹了汽车公司的变化,我从心里感谢你这位不知名的汽车公司经理。今天有幸从《蚌埠日报》看到你的名字,特去信向你表示感谢!你为全市五十五万市民做了天下第一件大好事。真心祝愿你能活一百岁!顺带  相似文献   

13.
《瞭望》周刊的编辑给了我这篇报道——《他为什么被怀疑?》,读了一遍,越读越有兴趣,读完之后不禁拍案叫“好”! 我的叫“好”处,倒不在新闻记者下乡采访却受盘查干扰,而在这位记者打破惯例,既不蹲在报社里靠书面材料写“八股文”过日子,也不靠地方长官前呼后拥地用汽车接送,而是自己骑着自行车直接深入边远的县和乡,到人民群众中去采访新闻。从这里,我也看到我们新闻事业的一个改革动向,同时我也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的改革动向。 这样说,是否有点“浮夸虚报”呢? 不。只从他骑自行车出城采访,途中被人怀疑,两次受到盘查——这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年已70岁的退下来的农村干部,贵刊第27期“热点观察”栏目刊登的《谨防农村出现“政治空白”》一文,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是一篇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实事求是地报道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财政上的实际困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85,(41)
中国共产党在刚刚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在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一大批老同志,包括一些老一辈的革命家,高高兴兴地离开领导岗位,一大批德才兼备、朝气蓬勃的比较年轻的干部进入中央领导机构,这是一幅动人的图画。这次会议,表明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班子中实现新老合作、新老交替的成功,也意  相似文献   

16.
进研 《民主》2002,(12)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教育领域是民进参政议政的老阵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很好地发挥了自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2月7日,《光明日报》以《可贵的赤诚爱国心》为题,发表了一篇短评,赞誉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近3000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满怀爱国热情回国定居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爱国行动.它强调指出,这种爱国行动,"最值得赞扬和尊重的,是他们的那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现在更需要把他们的这种精神进一步弘扬开来,成为年轻知识分子效法的楷模".对这种"可贵的赤诚爱国心",确实应该大力加以弘扬! 遗憾的是,在我读到许多这类感人的报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讲高干子女的.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月,记者王灵书曾有机会拜访纪登奎同志并与他长谈了一晚。纪登奎在谈话中表示:我还不老,愿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留给后人。 不幸的是,7月13日,纪登奎同志因心脏病突发(过去无心脏病史),与世长辞。他写书留给后人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纪登奎去世后,党中央对他的评价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透过这篇访问记,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忠诚战士勇于解剖自己的傅大胸怀。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瞭望》海外版在香港出版发行五周年,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此,我向《瞭望》的同志们表示祝贺! 《瞭望》海外版的同志请我说几句话,我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短文。 我希望《瞭望》海外版今后能继续为促进内地与港澳的稳定与繁荣及海外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2年5月打进深圳建筑市场的齐齐哈尔铁路第一工程处第三工程段机械化施工队的37名小伙子,见到刚从内地来的段长孔祥仁,说的第一句话是:“到这边已经一年半了,可想家了!” “小伙子们,先别急,我给你们‘背’来了!”孔段长风趣地说。 “老段长别拿我们开心了!”小伙子们一下围住了老段长。 “真的,我这里有你们37个家庭的录像,里边有你们的妻子、孩子、父亲、母亲;还有你们的房子、果树……全都‘背’来了。”说着,孔段长拿出了录像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