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一个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所需的温度即积温[1],利用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在法医学或法医昆虫学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仅见到1例[2]。为了推广应用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作者对常见蝇类的发育历期和积温进行了应用研究,现将应用倒计积温法推测死亡时间的案例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1案例2003年4月5日,在贵州某屋居住的李某(女,39岁)被人发现死在屋内。现场位于五楼1室1厅的卧室内,尸体俯卧在卧室的床底下,双手腕被花皮电线反捆在身后,双脚踝部也被黄色胶电线捆绑。尸体腐败,尸体及周围布满蝇… 相似文献
2.
3.
应用昆虫发育历期和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是法医学重要技术。本文对蝇蛆和蛹应用倒计积温的方法进行死亡时间推断,获得与实际死亡时间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调查北京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尸体分解过程中,昆虫种类的演替特点及其对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嗜尸性昆虫侵食尸体的过程可分为侵入期、分解期和残余期:侵入期以双翅目蝇类为主,时间推断以幼蛆的发育程度为依据;分解期出现大量鞘翅目种类,时间推断以甲虫的各类组成、数量以及演替特征为主要依据;残余期昆虫数量极少。季节及温度、环境条件、尸体是否受伤或裸露,是影响昆虫侵食尸体时序的三个重要因素。正常的春季,侵入期为8至25天,分解期为约42天。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丝光绿蝇的发育速度和有效积温的实验观察及其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丝光绿蝇在自然条件下的发育速度及其发育过程中的有效积温推断尸体的死亡时间。对在尸体腐败过程中最常见、国内分布极广的丝光绿蝇在自然条件下的发育速度及其发育过程中的有效积温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和统计学处理 ,分别确立了K1=2 0 880 + 0 80 14X1、K2 =5 4 0 917-2 8814X2 、K3=133 2 180 -2 6 312X3 等 3个有效积温与长度 (蛆 )和卵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应用丝光绿蝇发育速度与有效积温的回归方程 ,能比较准确地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浮游生物叶绿素相关基因检测用于溺死诊断的价值。方法将1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溺死组(n=10)、死后抛尸组(n=6)和对照组(n=2),各组分别取心血及肺、肝、肾、脑组织,分离浮游生物并提取其DNA,用PCR技术检测叶绿素相关基因EG(EG1和EG2)及SK(SK1和SK2)。同时用硝酸消化法检验肺和肝组织中的硅藻。结果溺死组心血及肺、肝、肾、脑组织中EG1分别检出9、10、9、7和8例阳性,EG2分别检出8、10、7、5和7例阳性;死后抛尸组仅在心血和肺组织中各检出1例EG1阳性;对照组各组织均未检出EG1和EG2。SK1、SK2除在溺死组心血、肺和肾有少数检出外(≤2例),在其他组未检出扩增产物。硝酸消化法从溺死组肺、肝组织中分别有9例及3例检出硅藻,死后抛尸组仅在1例肺组织中检出。结论浮游生物叶绿素相关基因EG用于溺死诊断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硝酸消化法,在溺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疆石河子市区尸食性昆虫的种类及温度对优势种丝光绿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2007年和2008年的4月15日至6月15日在石河子市(E44.18°、N86.00°)3个不同地点诱集尸食性昆虫,并鉴定分类。将优势种丝光绿蝇在不同温度下饲养,观察其体长、体重、羽化率、雌雄比、历期等生长发育特点。结果石河子地区春季3个不同地点共诱集到尸食性昆虫6目14科16种,其中以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为主;丝光绿蝇幼虫体长、体重随着温度升高而增长、增加,化蛹时又有所缩短、减轻;不同的温度对幼虫的羽化率和雌雄比影响不明显。结论本文所得数据可为新疆石河子地区的法医昆虫学及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室外环境和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昼夜不同时间猪后腿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值,分析并比较两种环境条件下,EC值随死后经历时间(time since death, TSD)变化的规律。方法取5块即刻屠宰的猪后腿肌肉,均分为两份,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秋季室外环境和室内18℃恒温环境中。在死后10d内分别于早晚8时(每隔12h)取样,测定其浸渍液EC值。结果两种环境条件下,EC随TSD变化的趋势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二者相关性均较好(R2室外=0.971,P室外=0.004,R2室内=0.98,P室内=0.002)。室外环境温度下,肌肉的EC值在白天增长明显,夜间增长不明显,尤其环境温度低于13℃时,出现明显的平台现象,与室内恒温条件下肌肉EC值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无论室外环境温度还是室内恒温下,肌肉EC与TSD的相关性均较好,但在具体分析时,应考虑到夜间低温平台期造成的时间延搁。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数据经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处理,对不同死亡方式组的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多组间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但在不同死亡方式组间各指标相关性存在差异,一元回归方程比较显示,溺死组与其他组肝组织 ID、AOD、LDC 3个指标存在差异,显示其 DNA 降解较慢,脾脏在溺死组 A、MD、ID、AOD、LDC、AG 等6个指标以及失血性休克组 MD、ID、AOD、AG 等4个指标与其他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脑组织在不同组间则差异较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溺死、断颈及扼死致死的尸体间其组织细胞 DNA 降解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淤血程度及尸体所处环境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脑是受影响最小的器官,而脾是较易受影响的器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