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一个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所需的温度即积温[1],利用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在法医学或法医昆虫学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仅见到1例[2]。为了推广应用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作者对常见蝇类的发育历期和积温进行了应用研究,现将应用倒计积温法推测死亡时间的案例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1案例2003年4月5日,在贵州某屋居住的李某(女,39岁)被人发现死在屋内。现场位于五楼1室1厅的卧室内,尸体俯卧在卧室的床底下,双手腕被花皮电线反捆在身后,双脚踝部也被黄色胶电线捆绑。尸体腐败,尸体及周围布满蝇…  相似文献   

2.
利用嗜尸性蝇类生活史推测死亡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LS  Xu Q  Shi F 《法医学杂志》2010,26(5):332-335
目的积累一些嗜尸性蝇类生活史的资料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方法采用动物尸体作诱饵,分别对自然飞到诱饵上繁殖生长的8种嗜尸性蝇类的生活史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夏季高温时段蝇类群落组成物种较为丰富,冬季低温时段蝇类种群较为单一。常见8种嗜尸性蝇类虫态经历时间在气温高时较短,气温低时较长。结论嗜尸性蝇类生活史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可为推测死亡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Chen LS 《法医学杂志》2006,22(6):438-438,458
应用昆虫发育历期和积温法则推测死亡时间是法医学重要技术。本文对蝇蛆和蛹应用倒计积温的方法进行死亡时间推断,获得与实际死亡时间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昆虫发育历期推断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偏差分析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法医昆虫学,尤其是蝇蛆的发育历期来推断死亡时间,是法医工作者推断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复杂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该方法推断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偏差.本文报告3个相关案例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死亡时间的准确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的难题。昆虫学方法已被认为是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方法。尸食性蝇类发育生物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有着重要地位。蚤蝇体形微小,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可成为尸体上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昆虫证据。本文从尸食性蚤蝇的作用、种属鉴定以及日龄推断方面,综述了利用尸食性蚤蝇推断死亡时间的法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年4月28日,某村民放羊时发现1具高度腐败的女尸。尸体位于一山坡上,呈右侧仰卧位,周围未见明显搏斗痕迹,其旁发现"敌敌畏"空农药瓶1个及白瓷碗1个。尸体头面部周围见大量死亡的成蝇,其衣物下见少量空蛹壳。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北京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尸体分解过程中,昆虫种类的演替特点及其对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嗜尸性昆虫侵食尸体的过程可分为侵入期、分解期和残余期:侵入期以双翅目蝇类为主,时间推断以幼蛆的发育程度为依据;分解期出现大量鞘翅目种类,时间推断以甲虫的各类组成、数量以及演替特征为主要依据;残余期昆虫数量极少。季节及温度、环境条件、尸体是否受伤或裸露,是影响昆虫侵食尸体时序的三个重要因素。正常的春季,侵入期为8至25天,分解期为约42天。  相似文献   

8.
丽蝇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ong P  Guo P  Zeng Q 《法医学杂志》2002,18(2):71-73
目的探讨丽蝇的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情况下,观察尸体腐败过程中来蝇时间,蝇的群集时间,产卵时间,蝇蛆的生长情况及成蛹、羽化时间,并联系气候因素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蝇时间发生在死后0.2h,死后28h苍蝇群集,在44h时发现虫卵,幼虫孵出时间为死后60h,入土化蛹时间为死后112h,羽化时间为248h。结论在尸体上观察丽蝇的生长发育不同的时间节点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验嗜尸性昆虫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及准确度,为鉴定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11例已破案证实且昆虫学证据比较完整的案件,对案件中出现的昆虫种类、推断结果及真实结果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案发现场所发现的昆虫包括大头金蝇、绯颜裸金蝇、乌足锡蝇、丝光绿蝇、厚环黑蝇、厩腐蝇、麻蝇(未鉴定具体种类)、蛆症异蚤蝇、黑水虻、...  相似文献   

10.
<正>利用昆虫为刑事侦查提供线索,在19世纪已成为一门学科,即法医昆虫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医昆虫学得到了迅速发展。1988年第14届国际法医学和社会医学大会上,法医昆虫学首次作为独立的分组讨论会出现;1996年国际法医学大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法医昆虫学讨论会;2003年欧盟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丝光绿蝇在自然条件下的发育速度及其发育过程中的有效积温推断尸体的死亡时间。对在尸体腐败过程中最常见、国内分布极广的丝光绿蝇在自然条件下的发育速度及其发育过程中的有效积温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和统计学处理 ,分别确立了K1=2 0 880 + 0 80 14X1、K2 =5 4 0 917-2 8814X2 、K3=133 2 180 -2 6 312X3 等 3个有效积温与长度 (蛆 )和卵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应用丝光绿蝇发育速度与有效积温的回归方程 ,能比较准确地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浮游生物叶绿素相关基因检测用于溺死诊断的价值。方法将1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溺死组(n=10)、死后抛尸组(n=6)和对照组(n=2),各组分别取心血及肺、肝、肾、脑组织,分离浮游生物并提取其DNA,用PCR技术检测叶绿素相关基因EG(EG1和EG2)及SK(SK1和SK2)。同时用硝酸消化法检验肺和肝组织中的硅藻。结果溺死组心血及肺、肝、肾、脑组织中EG1分别检出9、10、9、7和8例阳性,EG2分别检出8、10、7、5和7例阳性;死后抛尸组仅在心血和肺组织中各检出1例EG1阳性;对照组各组织均未检出EG1和EG2。SK1、SK2除在溺死组心血、肺和肾有少数检出外(≤2例),在其他组未检出扩增产物。硝酸消化法从溺死组肺、肝组织中分别有9例及3例检出硅藻,死后抛尸组仅在1例肺组织中检出。结论浮游生物叶绿素相关基因EG用于溺死诊断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硝酸消化法,在溺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疆石河子市区尸食性昆虫的种类及温度对优势种丝光绿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2007年和2008年的4月15日至6月15日在石河子市(E44.18°、N86.00°)3个不同地点诱集尸食性昆虫,并鉴定分类。将优势种丝光绿蝇在不同温度下饲养,观察其体长、体重、羽化率、雌雄比、历期等生长发育特点。结果石河子地区春季3个不同地点共诱集到尸食性昆虫6目14科16种,其中以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为主;丝光绿蝇幼虫体长、体重随着温度升高而增长、增加,化蛹时又有所缩短、减轻;不同的温度对幼虫的羽化率和雌雄比影响不明显。结论本文所得数据可为新疆石河子地区的法医昆虫学及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室外环境和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昼夜不同时间猪后腿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值,分析并比较两种环境条件下,EC值随死后经历时间(time since death, TSD)变化的规律。方法取5块即刻屠宰的猪后腿肌肉,均分为两份,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秋季室外环境和室内18℃恒温环境中。在死后10d内分别于早晚8时(每隔12h)取样,测定其浸渍液EC值。结果两种环境条件下,EC随TSD变化的趋势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二者相关性均较好(R2室外=0.971,P室外=0.004,R2室内=0.98,P室内=0.002)。室外环境温度下,肌肉的EC值在白天增长明显,夜间增长不明显,尤其环境温度低于13℃时,出现明显的平台现象,与室内恒温条件下肌肉EC值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无论室外环境温度还是室内恒温下,肌肉EC与TSD的相关性均较好,但在具体分析时,应考虑到夜间低温平台期造成的时间延搁。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数据经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处理,对不同死亡方式组的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多组间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但在不同死亡方式组间各指标相关性存在差异,一元回归方程比较显示,溺死组与其他组肝组织 ID、AOD、LDC 3个指标存在差异,显示其 DNA 降解较慢,脾脏在溺死组 A、MD、ID、AOD、LDC、AG 等6个指标以及失血性休克组 MD、ID、AOD、AG 等4个指标与其他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脑组织在不同组间则差异较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溺死、断颈及扼死致死的尸体间其组织细胞 DNA 降解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淤血程度及尸体所处环境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脑是受影响最小的器官,而脾是较易受影响的器官。  相似文献   

17.
根据蝇类蛆长度变化系数θ推断尸体死亡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寻嗜尸蝇类蛆的生长长度与尸体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判断尸体死亡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实验用犬击毙后观察尸蝇来到犬尸上的时间、产卵时间、卵期、蛆增长到规定长度所需时间。结果证实蛆虫长度与尸体死亡时间存在正相关性,并进而推算出相关系数θ,从而推导出了一个通过蛆虫长度计算尸体死亡时间的公式。结论通过实际案例的验证,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尸体的大致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