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悲剧历来被视为艺术的高级形式甚至是顶峰形态,古希腊悲剧艺术也因其完美性和典范性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美学课题.《俄狄浦斯王》被称作"十全十美的悲剧",古往今来皆是人们争相模仿的审美对象.该剧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悲剧的本质及彰显本质的相应形态,其本质主要体现为美的客观性、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形象性,其形态具体呈现为人与自然之融合的自然美、人与生活之和谐的社会美及人性和艺术之统一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体育舞蹈的文化性与审美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体育舞蹈具有以下文化与美学特征:一是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应以音心相映、身心合一为评判标准,追求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艺术之美。二是体育舞蹈的竞技性。体育舞蹈应以真和健康为评判标准,追求身体审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展示其竞技之美。三是体育舞蹈的社交性。应以善和道德为评判标准,直面鲜活的人生,体现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3.
色彩在图书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外部色彩和内部色彩两个方面,其原则是以读者舒适度为准,以反映文化底蕴为准,以塑造知识氛围为准,以发挥图书馆功能为准。其亲和作用表现为色彩的运用与图书馆建筑、环境、设备、服务等方面协调和谐,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和谐之美、吸引众多读者、深化人文关怀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爱情中充满美感,爱与美和谐统一。本文认为,爱情中包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伦理之美、道德之美。爱情内涵中具有多重审美标准,爱情追求中具有深刻的审美意向;爱情表达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演讲是一门表演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演讲者其实就是一个进人艺术表演的角色。他的言谈举止之美固然会给听众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他的服饰打扮之美也同样会给听众以愉悦感,甚至这种愉悦感比之其它感受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往往会使听众形成对演讲者的最初印象,而演讲者在听众心目中的最初美好印象,往往是其演讲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对服饰共同的美学要求是:“林体、人时、从俗。”所谓“称体”,就是追求服饰与人体的比例协调和谐,使服饰的色彩、式样、比例等均适合人体本身的尺度要求,从而把服饰与人体融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自然法则与人间法则、生态伦理与人间伦理、自然之美与人间之美的同一、统一与合一,从而使得人的活动自觉地与自然相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西方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天人合一"三大知识体系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书写作学既体现应用写作学特性,又突出行业特色。其审美价值首先表现为本质之美,即实用性和服务性;其次表现为和谐之美,即如何用材料表现主旨,以某种结构模式使用何种语体风格的语言表现主旨。同时,法律文书写作学是实施法律的载体,也是正义的化身。即每个人在法律文书写作学中可以得到他应当得到的、或同等情况下的人们都可以得到同等对待。其正义价值包括实体正义价值和程序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法宝,蕴涵着常常让人忽视的美学价值。统一战线具有着巨大的崇高美、和谐美和逻辑美。其中,崇高美包括使命崇高和人格崇高;和谐美是统一战线的内在本质和根本要求,统一战线本身就体现着和谐,蕴含着对和谐的不懈追求;而逻辑美体现在现实逻辑美和理论逻辑美两个方面。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又相辅相成,在整体上构成了统一战线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格的和谐、均衡。其和谐的人格素质集中表现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政治人格;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交相辉映的道德人格;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真君子”和“大丈夫”集于一身的志向人格;乐观自信和意志坚定有机结合的心理人格;才华出众、智慧超群和以诚为本相得益彰的智慧人格;欣赏美、创造美和保护美有机统一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0.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保障和实现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无论从政府自身建设还是从社会和谐进步、公民权利保障角度看,促进行政决策法治化建设都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公众参与是基础,程序公正是保障,权责统一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美丽腾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中的方方面面,腾冲的生态之美、物质之美、民主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构建起了腾冲人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和谐的本质与坐标。和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一整体的进步,其途径是各要素在发展基础之上的协调与平衡;其结果是新统一体的诞生及更高状态的确立;其存续依赖于统一体的不断运动及发展。和谐是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和谐顺应事物辩证发展的趋势,在矛盾运动中实现发展;和谐构筑人与自然的协同关系,在改造自然中推进发展;和谐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在多元共存中促进发展。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现实性上,体现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即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具有一致的本旨要义;具有交互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和之美",和渗中肌,中入和髓。"中"是中和的内在精神,它使中和具有坚决追求正确的特性,"和"在"中和之美"中占主导方面,它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协调统一;而"和谐之美"则指人类和自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对立和征服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是二分的,强调人的自我意志的彰显。《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样貌刚柔并济、阴阳互补,性情也是温柔敦厚的,而阿喀琉斯样貌以健美阳刚为主,性情豪迈易冲动、充满征服欲望;关羽像是一个神,而阿喀琉斯更接近人化的英雄,从中也可以看出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野。  相似文献   

15.
李梅红 《工会论坛》2011,17(1):170-171
大学生艺术交流中心等个性化设计以浪漫主义、个性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提倡舒畅、自然、高雅、时尚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文化的内涵。个性美体现着设计者的一种审美判断,它要求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利用生动感性形象和情绪化的造型、旋律来表现自己内在的气质。艺术的美需要独特的创造力,而个性美则要体现出这一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6.
郑维铭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今年第三期撰文认为,人生美就是人的活动所显现的人类向上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引起人的美好情感的人生现象,作者认为,真是人生美的基础,善是人生美的前提,人生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人生美的结构大致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人的外在美。它指人体美和装饰美。这些美从本质上看都以社会性为基本属性。2、人的内在美。即人的心灵美,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情操、人格国格、智慧才能等内在世界所显示出来的美。3、人生的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构成了人生美的重要内容。因为劳动创造体现了真与善的统一;劳动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  相似文献   

17.
中西的美学理想范式虽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但总会有一种传统意义的相对恒定和普遍倾向。这一倾向主要是,在对待艺术审美经验一系列内在矛盾时,中国艺术更偏重于“执两用中”的中和之趣,西方艺术更偏重于“寓多于一”的和谐之美,这是中西美学理想的一大差异。但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既要寻找传统文化的合理支持,又要看到各种因素充分对立发展的必要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处的状态下,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但也不能放弃自己独有的特色,成为单向的受动者而被别的文化所遮蔽或消解。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明的理性积淀,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本质的自觉追求,其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词。我们认为,中国之美就是和谐之美,它包括直观和抽象这两个方面,如自然的环境、包容的文化、关爱的氛围、淳朴的民风和积极的创新等。具体来说,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最近指出,“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实现持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层面之间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之中,它本身也就体现出和谐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要素的内涵和"三个倡导"之间的关系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内在和谐美,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凝聚全社会思想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外在和谐美。为了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通过发掘社会生活中和谐美因素、坚持正面引导和用感性推广方式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