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文明社会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给欺凌者自身心理带来危害,更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应该及时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借鉴了美日英德四国防治校园欺凌的经验,提出了应对我国校园欺凌可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危害正常的教学秩序、社会稳定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事件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时间上多发生在课间、放学后;空间上多发生在偏僻角落;主体上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对此,应当通过组织专人加强对课堂之外的巡查管控、教育学生不要去偏僻的场所、强化对特定年龄段的法治与规则意识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规范学生之间的关系、普及摄像监控和报警设备、规范媒体报道、张贴禁止校园欺凌的标语等系统性的情境预防方法,对发生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进行管控和治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创建安全、阳光、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现今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青少年创造了更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但由于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以在校青少年为主的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家庭与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常规处理办法与不足,以现行法律为出发点探讨家庭与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对预防校园欺凌提出一些建议,以更...  相似文献   

5.
犯罪青少年在面对犯因性情景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其犯罪行为。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应对意向、应对评价和具体的应对行为,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犯罪青少年独特的应对模式。探讨和分析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可以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当事人家庭也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灾难。本文针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这对现象是当前犯罪学和社会学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生活背景中,在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的互动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网络犯罪场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各自发生的机制及其内在关联性,并为预防和控制由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与青少年的法制、伦理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研究,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急剧社会转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开始出现了大量新情况,而电子游戏、偶像剧及电脑等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随之遍地开花的网吧,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是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对比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汉蒙比较,整体反映出无论是汉族或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而且严重冲击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但现实学校生活中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本研究通过以Q省中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建构系统化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以期减少校园欺凌现象,推动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利用不当会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列举了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种种表现,提出了构建绿色互联网、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主题导引】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2016年一项针对我国29个县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经常遭受欺凌的中小学生比例为4.7%,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近29%。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也指出,从全国样本分布来看,有17.  相似文献   

13.
从小学到高中欺凌事件频发的问题,促使主要承担欺凌问题调查和防治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更加关注受害者的权益。日本政府近年来也通过修订《少年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力度,通过制定《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欺凌行为的惩治提供更大的法律支持。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对加害者防范和惩处的不力而无法根除欺凌现象,故而尚需进一步调整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欺凌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日本的通讯业非常发达,其互联网的普及率已高居世界前列。而日本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在为中小学生开阔认知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从“尊龙名社”案可以看出,网络帮派业已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分析这种新动向可能的危害、成因和应对网络帮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镇晓 《法制博览》2024,(2):166-168
学生欺凌事件频繁曝光,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学生欺凌方式趋于成人化、多样化,主体低龄化,范围扩大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研究我国学生欺凌立法现状出发,从法理角度探究法治化治理现状,进行制度研究有助于明确概念,促进公众对学生欺凌治理状况全面认识,督促社会重视依法治理学生欺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基于其攻击性、暴力性及危害性在社会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近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层面上,我国逐步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或者指导意见对此予以规制,然而,这并没有实现所欲的结果。究其原因,这与相关立法或者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缺失有关,其中有对校园欺凌定义或者范围界定不准、校园欺凌管控主体责任不明、针对校园欺凌者的应对措施威慑力不足等弊病。在实质方面,这和校园欺凌管控制度设计与相关基础性理论的冲突有关。这主要表现为我国校园欺凌立法或者制度设计与平衡原理或者社会学习理论相悖,这是相关的校园欺凌制度或者规范性文件不能发挥应有效能的深层因素。因此,应当进行针对性、实用性的校园欺凌制度设计,从而实现校园欺凌现实与逻辑的有效对接及重构。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越轨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学界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互不兼容的混沌状态。有人把网络空间(cybersociety)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也有人把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看作是在信包网络技术主导下的一种社会形态,这构成了目前关于青少年网络越轨研究的两个基本视点。实际上,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因此需要在虚拟和谐理念下从网络秩序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网络越轨,进而探索从虚拟风险走向网络秩序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是一种校园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焦点话题之一。象牙塔的生活本该无忧无虑、多姿多彩,欺凌行为却犹如阴霾般浸染孩子纯洁的心灵。由于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变化时期,无论是欺凌者抑或被欺凌者,在介入欺凌事件后,身心健康均会受到影响,促使自身形成更多的越轨行为。范围广泛的欺凌主体、不断升级的欺凌手段、愈发严重的欺凌后果都在提醒社会,校园欺凌正在危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群体,直面并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网络婚姻”是虚拟婚姻的一种,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和环境因素,网络婚姻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各种影响。在思想上,网络婚姻影响青少年的责任意识、道德感的培养,性心理,对婚姻的认识等。在行为方式上,网络婚姻具有成瘾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种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减小网络婚姻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