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闫媛 《共产党人》2008,(1):49-49,48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都集中体现着这些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总是恰当地与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紧紧相系,你中有我我中融你。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由孔子所提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是道德与艺术统一。儒家文化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与道德高度统一起来。先秦时代的艺术教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立性及其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既展现了瑰丽多姿的珍宝,又背负着沉重的、有时又使人难以承受的历史负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早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著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思想倾向看,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创立的“仁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了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当他的弟子伸弓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既强调了人的群…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及办学传统的文化。近年来,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弘扬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实施“三高工程”,即弘扬高雅艺术,培养高超技能,陶冶高尚情操,努力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艺术专业技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高校”,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全国美展中获奖30余项。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征 《学习月刊》2009,(6):18-19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教育一直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利.直到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教育才开始向平民化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孔子才被冠以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头衔。本文针对“有教无类”思想提出的原因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煌煌儒藏——评《孔子文化大全》○黄伟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他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垂范久远达二千多年之久。孔子学说和中国其它诸多学说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批判、...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而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礼”便是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汲取与借鉴其有益成分,这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有裨益的。事实上,现实也在呼唤学校加强礼仪文化教育。 现实由昨天而来,回顾本世纪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现代中国不止一次发生的旨在与传统思想文化“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是困扰百年中国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孔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建国初期与当代四个时期的不同际遇,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曾出现持续下降,但在当代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可以说,百年期间中国试图在欧美主导的“世界列国秩序”中寻求自身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无出路的“伪命题”.面对全球化的基本大势,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更生之变”,其根本价值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世界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现代化是精神领域的现代化,是思想文化观从传统走向现代性的过程,它塑造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中国作为后发的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国家,由于传统文化对文化现代化无庸讳言的负面作用,文化现代性转型依然任重道远。传统文化也即中国固有文化,是古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异常繁富而又变动不居的,分为传统制度文化与传统非制度文化(即传统观念文化)。从传统观念文化来看,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以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为代表的众多学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变革过程称为"轴心时代",决定了此后中国历史文化基本面貌。仔细探究春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3.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哲学从此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独立学科。1914年,北大哲学门正式招生,标志着现代的中国哲学教育的开始。90年来,在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北大哲学系和全国同仁一道,完成了中国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使命。在这个隆重热烈的庆典上,冷静地反思中国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不无意义。中国古代虽无“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从孔子、老子开始的古代哲人皆“志于道”。他们以“闻道”、“知道”为人生目标,以“弘道”、“传道”为终极关…  相似文献   

14.
田园 《学习月刊》2010,(6):112-113
武汉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创始人董必武同志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并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提炼、概括为“朴诚勇毅”,为武汉中学立下了世代相传的校训。在此基础上,该校传承董老教育思想,汲取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人格教育的办学理念,让“朴诚勇毅”的育人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 ,其主要特征为 :(一 )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 ,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二 )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 ,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三 )“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有艺术的特征 ;(四 )“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 ;(五 )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通过对中国“诗性文化”上述特征的分析 ,旨在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并对当今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本主义与现代自主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对现代自主性人格的塑造,其影响是深远的,对这种影响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不能一言以蔽之。它所包含的至今仍具有继承意义的个体独立性等“理性”内容,尤其值得我们在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加以发掘与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所谓人...  相似文献   

19.
孔子强调,诗作为一种最能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应与社会道德规范和谐统一,这是孔子诗学观留给中国传统诗学思想最深的烙印。孔子以“和”为美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的思想内容以“和”为美,诗的情感以“和”为美,诗的语言形式以“和”为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艺术图形设计领域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民间图形艺术,是历史的判断、时代的选择,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图形文化,使之走向当代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间图形文化,它属于优秀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