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海人大月刊》2011,(10):47-47
重庆市委、市府不久前提出“共富12条”,就是希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具体实践上作些探索。我们经常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本质和核心到底是什么?简言之,我看就是共同富裕。这是区别于西方的道路,是中国人要走而且能走出来的道路。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博采众家之长,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正确的、必要的,包括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我们也要虚心学习。但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有自身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环境危机的逼迫之下,华人学者基于对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的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结,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论者都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天人合一”观念,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宗教基础,换言之,对于“天人合一”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儒家“天人合一” 观念的特质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和谐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仁爱,和谐就是对仁爱的领会和践行。在当今社会,"差异和谐"的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和谐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曹小荣 《前沿》2006,1(12):42-45
概观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具体的哲学都有自己具体的存在过程和存在方式。它们或者主要以理论的方式存在,或者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存在,但它们又往往不是纯粹的理论方式,也不是纯粹的活动方式。因此我们回答“哲学是理论还是活动”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哲学既是理论也是活动。  相似文献   

6.
传统面向现代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汤一介先生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高中理21世纪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普遍和谐”观念是和平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应避免国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既要研究、挖掘和探索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当即将告别冲突不断、问题丛...  相似文献   

7.
白彤东 《探索与争鸣》2024,(3):74-81+178
孙向晨教授在《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中提出现代中国乃至理想社会需要保有个体与亲亲这双重本体,此种对亲亲在中国文化中本体论地位的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嫌。哪怕是在儒家哲学内部,也有对家的不同理解,哲学家应该做的是从规范角度构建家哲学。在这一点上,张祥龙和张再林教授试图给出更加充分的家的形上学。但这种努力无法在现代社会多元的事实面前拥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薄版本”的政治哲学。在这个视角下,孙向晨对个体观念的独特性及其西方来源的论述有太强的形上学意味,而一种对现代性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个体观念的普遍根源,并探求个体真正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当前,特别需要转变和更新的一个观念就是:“政治”。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任务和特点,赋予政治以新的内涵,加以全面的理解。 一、片面认识,严重后果 过去,我们把政治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这种片面认识长期熏陶下,人们把政治学看成斗争哲学,整人哲学,权术哲学,阴谋哲学。于是,突出政治就是突出阶级斗争,念念不忘阶级斗  相似文献   

9.
源自西方的“现代性”曾经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给西方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也使西方的“现代性”不断地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普适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通过对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集中对现代性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价值贡献进行一番再认识再思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性观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一直以“人性善”为哲学依据,由此衍生出了人治,且导致对权力的崇拜,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法治建设。与此相反,西方却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宪政与法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路径值得我们思考,只有反思历史的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植入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然法这一西方法哲学史上重要的法哲学观念作了探讨。作为一种法哲学观念,自然法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时期。笔者认为,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在对宇宙万物本原及宇宙秩序和规律的探讨中孕育出最早的自然法观念。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发现标志着早期自然法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论中关于“气”的阐释,看起来五花八门,各自不同,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作家及文论家对文学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也就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对其加以把握。本文据此作些初步探索。 一作为文学本体的气 文学的本体或本原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文论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文学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这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它要研究文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关系。而从宇宙本体论上讲,我国儒学强调世界的本体是“气”(在朱熹那里是形而上的“理”,形而下的“气”)。张载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财富。在识人、用人方面,古人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至今仍能给我们的干部人事工作者以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具体地归纳概括起来就是“五视”; 一是“居而视其所亲”。就是要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二是“富而视其所为”。就是要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是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反之,救济贫困,栽培有为之士,兴办利国利民的实业,方可委以重任。是“达而视其所举”。就是要看…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诸多现代哲学家都对其进行过论述,甚至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其本质而言,“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其中,并与之息息相关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自始便是处于生活世界中的哲学,是生发于生活世界并以其为归旨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生活哲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之前探讨最多的可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但不容忽视的是,老子也同样属于此列.老子及其哲学同样是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5.
葛剑雄 《传承》2012,(23):94-96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思想方式的格局造成的文化基质的差异比较 ,揭示了西方传统的自我学说中包含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伦理内涵就是逻辑上说的“唯我论”,以及实践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中国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价值论的建构 ,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主客合一”的特点 ,决定了老庄哲学是由“丧我”而“存吾”的路向 ,达到张扬“吾”的自由 ;而尊重自我个性的儒家 ,却要力克自我中心。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应当超越“我”、“我们”、“他”、“他们”的界定 ,以实现自身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自己从何而来?这即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和考古学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尤为重要。因为从历史到今日,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敬祖先,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明显的不同。西方世界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教会曾经在千年之中凌驾于欧洲各国之上,对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而古代中国虽然也流行多  相似文献   

18.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中,过去有一种错误的思考方法,就是总想把一个本来就是模糊的概念解释清楚,而解释的手段不过是西方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经验归纳和逻辑演绎方法。然而怀疑论者早就指出过这些手段的局限性,康德对理性问题的局限性也提出过批判。我们不可能从所有的角度认识外部世界,这“角度”的含义包含几何的,也包含感觉的方式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本文拟从老子的宇宙观出发,谈谈中国哲学思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哲学中有无本体论问题,我国学者是有不同意见的。举其有者,我们以张岱年先生为例。他在1981年再版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中,肯定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根论”相当于西方的本体论。近年来,他又发表一系列文章对他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发挥。举其无者,我们以张东荪先生为例。他在三十年代提出过“中国无本体哲学。”他还从言语构造方面对中西哲学的不同形态作过比较研究,其中也提到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