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关中地处内陆地区,城市经济实体是发展这一区域经济的首选实体。而在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上,尽快形成集群经济体系是关键环节。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生产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关中地区尽快崛起,带动陕南、陕北,以实现陕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中经济带发展集群经济体系,须重点培育关中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步伐,提升关中二阶地区生产力水平,实施政府推动战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推动科技研发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正越来越成为创新发展的新趋势,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联系紧密、研发优势互补,有必要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形成典范,使科技资源得到整合,区域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并探索区域创新合作的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科技研发创新力为切入点,首先对重点城市进行排名和分层特征总结,建立了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研发人才、研发载体、研发绩效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而后对长江经济带科技研发区域协同的特点和模式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长江经济带科技研发区域协同的战略框架,并从区域协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研发载体的区域协同和区域研发布局战略三个子战略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3.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空间战略将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其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福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来说,福、厦两个都市圈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以福州为中心城市的单中心都市圈向多中心都市圈转变,另一方面以厦门为中心城市,泉州、漳州为其主要次中心城市的厦门都市圈,则应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其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广西将西江经济带列入"十二五"规划,随后在政策方面取得国家支持,形成与北部湾经济区双核联动发展,以此推动形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然而,西江经济带发展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已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应加快编制规划、实现科学布局;确定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战略格局;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拓宽船舶业务发展;打造梦幻旅游、实现生态文明和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上的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域面",但整体空间规划缺失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存在沿海经济带、两个核心城市和一个"三角域面"的高梯度空间。在空间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寻路径是:建设北京与京津冀沿海经济带的"点轴系统",以京津"双极联动"带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京津唐"三角域面"的梯度推移。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级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以谋划新阶段国家级新区的规划与发展。国家级新区的设立紧密围绕"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从政策链的视角来看,国家级新区不仅是支撑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性载体,它还通过积聚其所复合的众多功能区的政策优势与发展动能,成为支撑发展的功能性载体。现阶段必须以建设支点型战略功能区为契机,重新调适和优化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立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推动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可控,加强"城市病"和"乡村病"防范治理,科学合理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特性。新时代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四大板块差异化重点推进、城市群辐射带动、短板地区扶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五个方面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云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重大机遇。推进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必须着眼国家战略和云南实际,推动创建跨省市协调机制;推动云南与相关省市沿江区域基础设施、沿江产业、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探索和推动国家出台"云贵交通与信息走廊区域规划"以发挥云南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的接驳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加速形成时期,也是我省关中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联系,促使关中经济带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发展轴,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经济格局以及实现中国东、中、西联动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纳入贵州和浙江二省的原因,借力甘肃与长江的关联性,提出了甘肃省应"立即恳请将甘肃纳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同时结合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指出了甘肃省应从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产业合作等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宁镇扬协同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江苏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对"宁镇扬协同发展"有一个深刻了解,必须了解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宁镇扬三市比邻而居,拥有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现实条件;在"宁镇扬协同发展"过程中,道路并不平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它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增加南京及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探索"宁镇扬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实施我省经济发展战略,构建省会经济圈,把合肥建设为区域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合六巢淮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联接沿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推进安徽跨越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以"带"为手段,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以"动"为传导,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分析制约信息化战略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发现,赶超战略的可行途径与应有之义具有非均衡性,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商务中心竞争,培育若干个都市群的国际竞争优势,以此带动中小城镇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是实施信息化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机遇中,天水市商贸流通业应在趋利避害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驿站,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南向通道"建设是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如何通过"南向通道"建设真正带动甘肃进一步开放、助推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协调甘肃快速发展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关系,对构建西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机衔接,加强我国与东盟特别是中南半岛国家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南向通道建设中甘肃的定位与作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阶段性目标,才能够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两次长江经济带考察讲话中,形成了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其核心要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总体目标是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具体路径是科学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战略下,本文聚焦于川滇黔三省交接地区内生驱动因素对区域系统的作用过程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冲量过程模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对于三省交接地区来讲,航运中心建设能提高区域发展的稳定性;依托金沙江推进攀西-六盘水与川南地区一体化发展能强化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产业布局是区域发展的敏感性要素,应当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19.
广西将西江经济带列入“十二五”规划,随后在政策方面取得国家支持,形成与北部湾经济区双核联动发展,以此推动形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然而,西江经济带发展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已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应加快编制规划、实现科学布局;确定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战略格局;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拓宽船舶业务发展;打造梦幻旅游、实现生态文明和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的总部机构同生产基地相分离,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避免了中心城市产业置换后形成空心化。通过总部经济,可以促进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中心城市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