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聚居区域,一旦发生灾害,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发社会恐慌,使城市陷入危机.城市同时又是财富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样的灾害发生在城市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城市灾害后的恢复重建,更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面临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加强城市的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减灾:困局与出路——城市地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5.
城市抗震减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开兴 《中国减灾》2007,(11):26-27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6.
金磊 《中国减灾》2006,(7):14-15
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更应从灾难中树立灾害预警意识,最大限度地应对城市“新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和财产的高度集中,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城市火灾爆炸事故、城市生命线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难以避免会给城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很重要,一旦发生灾害,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9.
魏淑艳  张乘祎 《前沿》2013,(3):121-123
城市灾害及其衍生出的各种灾难正在不断威胁着我国城市安全及城市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灾害的集中整治,更好地进行城市灾害防御建设,解决当前遇到的政府对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紧急处置与应对能力亟待提升、综合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有限等问题,我国政府需要进行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的体制与法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的各项关键能力、促进社会主体的参与、加大减灾的社会宣传。只有将综合减灾纳入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才能有效地维护城市安全,使城市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10.
张迪 《中国减灾》2013,(12):18-19
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是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强化社会对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依托2013年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项目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11.
祝明  宣勇 《中国减灾》2004,(8):33-35
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经历了2001年的雪灾、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的密云踩踏事故,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城市安全。本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7月10日的一瓢大雨又把北京的城市减灾彻底浇醒。暴雨灾害造成交通大拥堵,许多房屋漏雨、倒塌。从开始降雨到道路完全疏通,北京度过了混乱无序的6个小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同样看到了这个城市脆弱的一面。何去何从,北京站在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大部分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都在满负荷运转,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次生、衍生事件,进而导致城市功能的瘫痪.所以现代城市面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事件袭击时显得极其脆弱.  相似文献   

13.
国外城市的减灾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承泰 《中国减灾》1994,4(3):35-37
国外城市的减灾法规刁承泰(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城市是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减灾防灾工作的重点。在城市管理中,不但要调查和分析各种城市灾害信息,而且要重视减灾法规的制订与实施。目前,我国城市已有一些减灾法规,但还很不完善。本文简要介绍国外城市对某些...  相似文献   

14.
廖鸿 《中国减灾》2003,(4):11-15
这次全国部分省市区《中国减灾》杂志宣传发行工作会议,是《中国减灾》杂志改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办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中国减灾》杂志自1991年创刊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宣传发行会议。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关于做好《中国减灾》杂志宣传发行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减灾工作和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害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统计资料表明,从1950—1992年42年间,我国各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达2.6万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死亡60多万人;灾害损失达同期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15.
钟开斌 《中国减灾》2007,(10):10-11
频发的灾害正在给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日益严峻的挑战。今年一系列的城市自然灾害再次说明:中国的城市在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的同时,也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灾害频发期。  相似文献   

16.
肖兆菁 《中国减灾》2013,(12):37-37
海南省海口市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受南海海洋气候影响,台风、水涝、干旱等灾害发生频率高,这些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2009年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海口市认真贯彻国家和海南省减灾工作规划,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为契机,紧紧围绕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社区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逐步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原因外,往往是由于人们对防灾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而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8.
减灾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界、生产过程及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了解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和一般规律,自觉地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减灾工作联系起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避免引发灾害的因素,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安全生产,当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处理,尽量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几个月前发生在印度洋的大地震和海啸,使沿岸十几个国家遭受严重损失。由此我们想到,为了更好地研究灾害发生的规律,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必要建立和发展灾害经济学。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灾害经济学属于“消极经济学”、“负经济学”,我们不敢苟同。事实上,灾害本身是属于消极的东西,但研究解决消极灾害的灾害经济学却是积极的。因为,灾害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揭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酝酿、形成、发生、后果而对其进行预测、预防、评估的学问,是关于研究和揭示灾害的经济规律的学问。国内曾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呼吁建…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台风、洪涝、风雹、干旱、雨雪冰冻、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新特点。面对灾害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柳州市民政局从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素质入手,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灾害的识别知识、防范意识、自救互救技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