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新诗史的朋友们,大都注意到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新诗运动,呈现出一种意象化的艺术倾向。所谓意象化,也就是写诗时自觉地应用意象技巧,不断加强新诗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这种艺术倾向,使白话诗不同于旧诗词,又不失诗歌艺术的魅力,而决定这种艺术倾向的内在动力,在于新诗的创作者要在诗中自觉地表达某些理念内容。回顾新诗的意象化趋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诗运动的历史特征及其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臧克家是以新诗名世的。自三十年代初,至今七十余年来,他以勤奋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就为当代中国的诗坛泰斗。因此,他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了"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授奖词称:"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旨在肯定和赞扬他在诗歌创作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以及他对我国新诗发展所做出的宝贵贡献。"这是臧克家的光荣,也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臧克家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但能写一手好诗,而且还能写小说、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等。而就诗而言,他不但精于新诗的创作,而且也…  相似文献   

3.
从1942年读中学时写诗开始,著名诗人李瑛如今已在中国诗坛行走68年,出版了56种诗文专著,现又汇集出版了《李瑛诗文总集》十四卷,收入诗作2000首,序文、自序、后记、评论、散文近100万字,全面记述了他在诗的海洋里所付出的艰辛与求索。李瑛用这些感动灵魂的诗歌创作,奋力开辟出诗美的新途径,树立起一面以诗美风格引领新诗不断向前挺进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4.
一、审美品格的性别特征美以其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应并作用着人们无限纷繁的审美需求。不同的审美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因而,人们尽管有主观意趣的差异,却难以对其品格作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判断。婉约与豪放、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崇高,在其历史发展中此起彼伏,对比强列而分明,却不会形成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白岩 《红岩春秋》2009,(4):29-32
他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时代的鼓手”。他的诗是因硝烟战火而诞生,是在跋山涉水的马背上和徒步行军中吟成,在解放后的新时期又呈现出清朴而崭新的时代意义,他的诗是时代的烈焰,是催人奋进向前的号角和鼓点。他为探索中国新诗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一、绘画艺术与文学的完美融合艾青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诗歌语言的特色之一:"绘画美"。诗歌,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支流脉,保持着自身固有的艺术特征。活跃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诗坛的诗人们,拓展了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视野,浪漫主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坚持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变革,突破一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模式,吸取传统戏曲及现代艺术营养,不断寻求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状态,逐步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侯健 《前线》1988,(10)
当前,我国诗坛上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诗应当走向何处,应当到哪里去寻找新的诗美的问题。有人提出,新诗应当回归传统,拥抱现代;也有人提出,新诗应当面向未来,走向世界;还有人提出,新诗应当回归自我,表现自我。这几种看法在展开论争时,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对待民族诗歌传统和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诗歌这两个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目前实际生活中审美活动流向的研讨,忽略了对  相似文献   

9.
是艺术,都离不开创造性;而诗人,尤其要发挥创造力。诗是创造。从捕捉意象,到营造意境,诗美都是需要发现的。创作的本领离不开发现的才能,而发现扎根于悟性,乃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精神活动。在诗的艺术里,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本就不可分,而诗的超越性便立足于创造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类自我不断的再创造,从而超越了自身的存在。诗歌引导人们去追求自己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0.
李钧 《理论学刊》2004,(4):114-117
臧克家是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重镇”。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臧克家以他独到的理论与 实践为中国新诗文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诗集《烙印》就是这样一部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1.
荷花.是美的象征。她向人们呈现的是色香姿颜俱佳的天然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之美。然而,我在南戴河“中华荷园”才真正体味到荷花之美的丰富内涵。这里的荷花具有其它地方荷花的美.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12.
鲁迅《野草》作为散文诗精品,期待着“诗”之研究的深化与突破。《野草》之所以被称为“诗,”关键是它明显具有“诗美”。它的诗美追求主要体现于意象、语言和意境之中,具体表现为荒诞诡谲美、幽婉朦胧美、沉郁悲壮美和瑰丽曼妙美,既有现代文学簇新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学古典神韵。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观念在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一直都在变化。传统理论时期由法律界定,凭借公务员自身的品格加以实现;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时期则是被边缘化,为效率所湮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时期又被赋予新的意义,政府成为实现它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4.
张洋 《理论学刊》2006,(8):126-127
在《秦腔》中,秦腔已失去了统摄乡村精神世界的力量,作者不得不突破对象征意象的依赖。《秦腔》的叙事视角使诗意乡村走向世俗乡村,对史诗价值的追求使文本的历史真实性压倒了诗美品格。乡土诗意的消解是乡土文化裂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15.
杨梅  艾素萍 《世纪桥》2012,(11):21-22
在纷繁复杂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实践过程中,郭沫若基于自身的个性才情,提出“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让翻译和创造结合在了一起,翻译的痕迹几近消失,大大提高了译诗的可读性和审美性,成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李新市 《理论研究》2012,(5):13-16,20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关于这"四个特色"的精辟论断内含着追求又好又快发展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明天的强烈期盼,具有鲜明的社会审美要求。追求实践特色的跃升之美,追求理论特色的突破之美,追求民族特色的境界之美,追求时代特色的发展之美构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维审美。  相似文献   

17.
郑振铎是中国新诗的拓荒者之一,是"小诗"的助产士,时新诗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他的诗论丰富、深刻而富开创,是新诗史上重要的文论.他的诗歌创作即兴、即抒、即发,现实主义特征突出,且蕴音乐性,是其"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诗论的实践,是对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捍卫,是对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一生浩然正气的人格写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遵循实践和规律的尺度,主张审美教育与真、善的统一,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来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审美教育要同社会的主流需求相契合,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辩证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审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红土颂     
<正>闽西——一块充盈着英雄传奇的红土地。群山高耸,峻岭飞走,这如诗如浪如奔如突的青山秀水,掩藏着古朴雄奇的民俗民风,也锻铸了闽西人大山一般的品格。回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积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对儒家文化的继承,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在于他接受了多少伦理观念,而在于他真正领悟了儒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并以自己的作品加以阐释和弘扬。他对"游于艺"的艺术人格的标举,对中和之美的人生境界的倾慕,对诗教传统的认同,都反映了这种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