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龙港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一种希望撤镇建市的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发达和体制上的弊端并存,这种矛盾已经日益演变为政治上的需求。“中国第一座城市”龙港位于温州南部,处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龙港自称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不过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同时,龙港还是温州市以及浙江省的经济强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  相似文献   

2.
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鳌江流域作为温州产业发展的战略新区,这必将为平阳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因此,平阳要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大力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品牌打造、环境优化三大战略,加快建设温州南翼新兴工业集聚基地,带动温州南翼的加速腾飞。  相似文献   

3.
温州瓯南大桥是跨越鳌江连接苍南县龙港镇与平阳县鳌江镇的城市主干道特大型桥梁。主跨采用钢桁梁垂直升降式,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开启式桥梁,也是鳌江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桥长881米,其中正桥长408米,宽  相似文献   

4.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谐稳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做好家事审判工作对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龙港法院自成立以来,以打造特色家事审判工作品牌为目标,始终秉持"柔性司法、调判促和"的家事理念,推动家事审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家事审判在法情理交融中实现案结、事了、人和。2020年,龙港法院获评温州地区"家事审判改革示范法院"。  相似文献   

5.
龙港建镇于1984年。建镇20年来,龙港从原来仅有6000多人口的5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的130个村(居)、23.5万人口的大镇。现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浙江省综合实力30强镇、温州市综合实力10强镇、苍南县的经济中心。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9亿元。回顾龙港20年的发展历程,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4条:坚持从龙港实际出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建镇初,面对一没资金、二没人才的困境,龙港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和股份合作经济“三大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破了土地无偿…  相似文献   

6.
汽车驶出温州市区,沿104国道向南行进。此行的目标是位于苍南县龙港镇颇有些名气的“农民城”。约两小时后,汽车驶过龙港大桥,展现在眼前的是宽50米、长3.4公里、上下四车道的龙港大道,进入城区后,两旁不锈钢广告灯箱依次而立,人行道上铺满彩色地砖,街头巷尾“国内直拨、电脑收费”的电话亭随处可见。市内87条街道纵横交错,水厂、电厂、三星级宾馆、现代化医院、学校、游泳池一应俱全。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想像13年前,这里是鳌江江畔的几个小渔村,而现在的龙港镇则成了中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样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龙港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迫切盼望改善居住条件,尽早建设一座适应农、工、贸经济发展,交通方便,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新城镇。镇政府的领导敏锐地感受到群众的脉搏,八二年开始总体规划,扩展方圆为五平方公里的新龙港。八四年七月大兴土木,八五年已建成不同格局店宅合一的三至五层楼房和建筑物四十五万平方米(在建和将建还有六十多万平方米),街道十五条(总长二十一公里),一所医院,三个影剧院,三个中心市场,四所学校,一个溜冰场以及码头等。在建三点五万千瓦变电所一座,排设地下自来水管道和桥梁十一座。  相似文献   

8.
一、温州商品经济的兴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瓯江入海处的温州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是1984年我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历来是浙南和瓯江流域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温州人民素以善工经商著称。但是,“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国际形势和“左”的经济政策,温州的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使温州的经济濒于破产的边缘。许多国营企业靠贷款发工资,农民更是逃荒,要饭流落四方,年人均收入不到60元。  相似文献   

9.
钱梦佳 《今日浙江》2021,(18):44-45
"六鳌海上驾山来,火树银花夜夜开.犹是承平歌舞意,一声鼍鼓起春雷."这首诗描绘的"东方第一龙"——鳌江划大龙,是温州平阳民众为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而创造并传承的灯彩民俗文化瑰宝.其在当地流传历史已逾400年,每年正月十五的划大龙活动常常吸引数万民众参与,场面十分壮观.  相似文献   

10.
“那个青山嘞,高入天;那个江水嘞,鱼照面。”这是《平阳调·探家》里的一段反映鳌江的唱词。然而,近几年来,作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因中上游一些污染企业的危害,成了丧失任何功能的劣5类水。日前,省人大常委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跟踪检查组,在对鳌江进行跟踪检查中发现,鳌江水环境质量仍没有明显改善,必须加大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龙港地处浙江之南,东海之滨,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龙港于1984年建 镇,建镇之初,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和股份合作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市 化新路子,成为中国农民造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2002年以来,又先后被国家印刷技术协会和中国轻工总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龙港中国农村城市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9,(33)
正素有"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之称的浙江龙港撤镇设市,其改革具有示范意义。温州市市长姚高员曾就此表示,龙港撤镇设市是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举措,是行政区划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是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13.
青田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流域下游,县城距温州约50公里,离丽水市约70公里,瓯江、公路220国道、金温铁路穿境而过,是连接丽水和温州的黄金通道。属亚热带近海季风气候。全县辖10镇21乡,622个行政  相似文献   

14.
杭小琳  伍远近  孙博 《小康》2004,(2):14-17
龙港,一座被称为"城"的镇子,拥有"中国农民城"、"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三块气势压人的御赐招牌却始终无法撤镇建市。这是20年来萦绕在龙港人心头挥不去的无奈,也是温州市、苍南县和龙港镇三级政府官员之间纠缠了20年的恩怨纷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月17日至18日正值双休日,农工党平阳鳌江支部组织党员赴文成考察学习。文成群山连绵,奇峰耸峙,峡谷幽幻的地势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公路要在山涧环绕,忽上忽下,极为陡峭,经过一天10多个小时的路程颠簸,鳌江支部党员游览了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壶穴奇观”后,17日晚下榻在文成县城国际大酒店。第二天上午,一行17人在酒店大厅集中时,大家发现平阳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农工党鳌江支部主委王小晶不见了。一大早她会去哪里?昨天,是她把所有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现在她怎么会单独行动?大家的脸上都出现不解的疑惑。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昨晚与她…  相似文献   

16.
丁振俊 《今日浙江》2016,(13):29-29
2014年,龙港镇成功获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镇。龙港将以问题为导向,对标精品,补齐短板,坚持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制扁平化改革可谓是一波三折,步履艰难,目标远远未能达成,甚至出现了“逆扁平化”现象,但诸多努力一直未中断。通过对中国第一家镇改市温州龙港市的大部制扁平化改革的实地调研可以发现,改革的进展与成就及其所存在的困境,受到宏观体制、干部认知和利益等因素的深刻影响。需要从改革的理想形态、政府职能差异化设置、考核的调整、社会建设、大数据技术运用等五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策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隋慧杰 《政策瞭望》2009,(10):43-44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历经3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最大的特色和品牌,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温州国有经济也得到良好  相似文献   

19.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和前沿阵地,曾以其敢闯敢拼的草根创业精神和独特的"温州模式"名震全国。温州的先行先试与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样板,更重要的在于其"敢为人先"与"活力民间"的文化意义的确认。新世纪以来,温州经济出现疲态甚至滑坡;当前,必须正视已有发展模式中的短板与陷阱,关注"新常态"下的提质增效与品质发展,助力温州走出暂时的困境,以文化力量推动"温州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温州模式”的实质曾作了高度生动的概括,即“小商品、大市场”。如今,“温州模式”诞生已有17年。17年来,温州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温州模式”的变革和发展也成了必然,在新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