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侨华入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
闽粤侨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早于中国其他许多地区,这是与侨乡的特点相关联的.闽粤侨乡由于邻近东南亚地区,与外界联系密切,信息的获得比中国其他许多地区来得方便、快捷.当中国的国门向世界敞开时,一些新的思想、经营理念便随着东南亚华侨华人对故乡的投资或探亲被带入了当地.可以说,在当代闽粤侨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过程中,东南亚华侨华人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出访海外乡亲所在地成为闽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华侨华人及其社团也经常前往闽粤祖籍地探亲、投资或考察.同时,侨乡民间也通过复办侨刊乡讯、恢复民间组织等,与海外华人社团建立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农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全国著名侨乡--广东省梅县为个案,从种植业这个视觉切入,阐述和探讨华侨在侨乡梅县农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在传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及山林业的发展诸方面,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或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或身体力行改变经营管理方式等等,推动了传统种植业的更新.正是由于华侨这一资源,农业中近代新因素(新品种、新管理、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技术与人才)开始在侨乡梅县出现并日渐成长,有力地推动农业近代化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5,18(1):73-78
本文指出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日趋关注的现象,认为这主要是由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引起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对于华侨华人"特殊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侨华人作为移民群体所具有的个案意义,从而引发对移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政治敏感性,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刘宏教授的《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从跨界这个视域对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了构建,如"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等。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是我们研究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重要的理论范式,对于我们研究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十分重要。按照这一路径,该书从理论与方法论的探寻、跨界亚洲的历史性与流动性、跨国华人与崛起的中国三个方面对既往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批判性反思,通过整理和批判性反思,重构华人研究的新范式,既强调了范式在华人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建构范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朱鹏  陈奕平 《东南亚研究》2013,(2):89-92,99
华侨华人研究是暨南大学重要的学术传统和特色。"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后,暨南大学紧抓机遇,牵头组建了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华侨华人在中国和平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重大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以涉侨研究与运用的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选取了六大重点发展方向,在华侨华人研究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人口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应被视为新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约3500万,美国华人有330万,加拿大华裔有120万.美国和加拿大新增加的华人人口中,新华侨华人约占2/3.加拿大的新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人移民基本上集中在西海岸地区,从1970年开始,华人集中而居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区域分散化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很多.但是,新华侨华人中贫富差别严重.影响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的因素有:美、加、中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放宽了对移民出入境的限制;华人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了其职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也对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7,26(5):64-71
本文对2001-2006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华侨华人学术著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着重对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是引人注目的,中国的侨务政策是独特的.留学人员作为有着较强跨国"流动性"和一定"海外关系"的群体以及潜在或可能的移民,中国目前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原有对待其海外移民的侨务政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与不同?本文试图着眼于此,在概述和评估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派出及回国政策的同时,以身份认定作为探讨政策导向及其预期目标和影响的基本出发点,对中国留学生政策与侨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增创广东侨务工作新优势 ,必须选好着力点 ,具体而言 ,一是要用邓小平侨务理论武装侨务干部队伍 ;二是必须高度重视总结侨务工作的经验教训 ;三是必须把贯彻实施广东经济三大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为开创新世纪广东侨务工作新局面 ,必须从主客观方面提供保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蒋氏父子执政时期、李登辉执政时期、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的侨务政策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及世界大环境背景的描述,配合侨务重点工作的整理及评析,阐述1949年至2011年间台湾侨务政策的嬗变与延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梳理>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主要认为不应将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更不应将中国实施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混为一谈.同时,对该文中出现的多处常识性错误做了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侨务服从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侨务的指导原则。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中,中国为了建立包括印尼在内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侨务政策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支持。随着冷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实施侨务政策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侨务政策也因此出现调整的空间,但中国侨务政策调整的限度和可能性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华侨国内权益保护立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公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越来越健全。适时赋予华侨完全的国内公民待遇,逐步淡化乃至适时取消对其的适当照顾,增加有关公民权益保障一般法中的涉侨内容,是保护华侨国内权益的有效方法。学界通说的制订特别法保护华侨国内权益,因其立法和执法成本巨大,并非保护华侨权益的最佳选择。保护华侨国内权益的立法模式由特别法转向一般法,以及由此引起的侨务工作的调整,是一个需要引起华侨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广州是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们着力打造的模范新都市,在市政建设方面虽有许多规划,但多因政府财政困难无法实现。而广东省作为侨乡,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最多的省份,却少有华侨在广州的公用事业方面投资。本文通过分析侨商陈子桢等人承领广州全市市场案,认为广州市政当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侨对本来盈利就少的公用事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