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月丹 《学理论》2013,(19):55-5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试图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含义、性质、特征,找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构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群体性事件,但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从社会学价值累加理论的视角对群体性事件成因进行分析,可为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董琳 《理论与改革》2013,(1):167-16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显现出我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探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治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责任的缺失导致社会公正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发,这是群体性事件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政府责任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逻辑起点。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塑政府责任的社会公正价值,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按照治理理念,构建以政府责任内容和责任履行机制为核心的政府责任体系来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逐年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对于维护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进行分析,从风险控制、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角度,探究有效引导群体性事件中非理性行为的方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通过法律制度化的建设,完善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从法治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分析其成因.在法治的框架内高效及时地处置、防治群体性事件,是现代法治理念对一个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才能探索出一条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心理五种维度分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探索并构建有利于防范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及时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的状态,降低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基本态势是:群体性事件类型格局从过去单一的物质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转向多元类型并存的格局;发生的动因从在过去共同物质利益受损粘合点走向共同群体意识粘合点;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方式从被迫性转向主动依法抗争性;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助推作用更加凸显等。根据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应采取动态管理机制,包括群体性事件分类治理的方针;动态追踪人民内部矛盾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以构建公民权利平等为核心路径化解社会不公平感的冲突源;根据非线性的演变特点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和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彭振 《学理论》2013,(11):18-19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我国社会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敏感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些矛盾集中显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高发态势。为此应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组织;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构建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贾永清 《理论视野》2008,(12):26-27
近年来,各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面对、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